泪水与掌声的共鸣!这些新大众文艺写作者在《作品》杂志创刊70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23:36 1

摘要:一年来,广东的新大众文艺创作更是呈遍地开花之势。王晚、吴可彦、温雄珍、王瑛、邵一飞、唐诗等六位素人写作者代表重返他们的文学园地,分享用生活来写作的独特感受。

论坛现场

一年来,广东的新大众文艺创作更是呈遍地开花之势。王晚、吴可彦、温雄珍、王瑛、邵一飞、唐诗等六位素人写作者代表重返他们的文学园地,分享用生活来写作的独特感受。

论坛现场发布了由广东省作协与羊城晚报联合出品的系列视频《“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该系列前后筹备近一个月,辗转北京、福建、广东三省五地,深入六位“素人”作家的日常生活,跑外卖、做清洁、在地铁上写诗……影片中细微动人的片段如同棱镜,折射出用生活写作的本真样貌,引起与会人士的深切共鸣。

现场观看系列视频

“新大众文艺是时代产物,蕴含人民的无限创造力。”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正通过“因才施助”扶持素人作者,“因地制宜”培育“全民写作”风尚,“因文兴业”以文学赋能城市发展,积极构建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

向欣致辞

“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

“我们要敞开内心,直面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不同的人对生活、对时代、对人心、对文学认知之间的鸿沟。”《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在致辞中表示,《作品》创刊70周年来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宗旨。

王十月发言

“我的疲惫是真的,我的向往也是真的。”在单亲妈妈的疲惫日常里,唐诗以文字为舟,艰难摆渡,记录下生活缝隙中的微光,成为一名执着的追光者。

她在发言中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文学离我的生活如此近、如此美好。”她以怯怯而坚定的声音,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听众们忍不住为之鼓掌。

唐诗发言

盲人作家吴可彦沉着地走上讲坛,面对全场目光,他平静而坚定地说道:“如果我没有成为作家,一定不是因为眼睛,而是因为我不够坚持。”

在他看来,素人写作必须“扎到泥地里去”,书写摸爬滚打的生命经验。“素人”不仅是一种身份和立场,更是一种境界,需要“大器免成”的决心。“即使没有光照亮,”他的声音清晰明亮,“我们也在文学中看见光,最终,自己也会成为光。”

吴可彦发言

王瑛分享了她从四川乡村来到东莞17年的创作经历。为分担子女压力,50多岁的她成为了一名清洁女工,在昏暗的楼梯间写下身边人的生活。这些泪水中写就的记录,最终汇成8万字书稿《擦亮高楼》。

王瑛发言

刚退休的邵一飞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三篇小说,名为《嘿嘿》《嘿嘿嘿》《嘿》。“人生,本来就是可以‘嘿嘿’一笑了之的。”短片播毕,现场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

谈及小说创作,他将“隐喻”视为小说的顶层美学与根本哲学,“语言本身即是隐喻,世界则是最大的隐喻。小说创作,是一场永无终点的探索,每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

邵一飞发言

一上午,会场播放的素人作家日常生活的影像,与他们从屏幕“走”到真实讲台前的自我剖白,和台下听众、文学同道们闪烁的泪光一起,交织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的感人瞬间。

观众观看视频抹泪瞬间

让被书写者“发声”

分论坛上,主办方还精心邀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名社名刊的编辑,分别对六位“素人”作家的作品进行点评。

从广西到广东,从南海工厂到东莞诗坛,从《追绿皮火车的人》到首部诗集《东江水暖》,东莞作者温雄珍终于成为席慕容诗歌中那棵“开花的树”。她坦言这一路离不开广东作协和《作品》杂志的扶持,不禁哽咽。“我们的作品是会影响到他人的,文学可以治愈人,就看我们怎么处理手中的笔。”她说。

温雄珍发言

《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说,《作品》杂志是“托举基层写作者最温暖、最有力的臂膀”。她呼吁文学界摒弃对写“素人”作家身份的猎奇,转而“真诚地阅读作品本身”。“素”是独特生命体验,但素人作家也要不断拓展写作的边界。

“我是写作十几年,今年才出第一本书的王晚。”王晚陈述了她创作《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的历程,她因眼疾转向体力劳动,在跑单间隙用手机坚持写作。“尽管时间支离破碎,身体日渐磨损,我却感到安心,因为有个活我随时能干,这是我能掌控的人生。”当她说出书中这句自白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晚发言

对此,《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主编韩春燕也深有共鸣。她分享自身从“新花”到中断写作的经历,感悟“一定是文学选择了你”。她认为,素人写作的兴起是时代因缘俱足,但未来在于个人天分、努力与智慧,鼓励作者“活得精彩、通透”。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也不要因为素人作家“被看见”,就产生“文学鸿沟已填平”的幻觉。固有的文学界与大众写作者之间仍存在巨大隔阂,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生活的殖民”——当一种声音被过度张扬,便会压抑甚至取消另一种声音。

他说:“长期以来,被书写者自身是无声的,文学因此陷入活力枯竭的困境。我们必须站在弱者一边,让多种声音形成‘多声部合唱’,而非独唱,这才能呈现一个公正、合理且真实的世界。”

谢有顺发言

新时代文学期刊何为?

当天下午,“《作品》70年·新时代文学期刊何为”分论坛顺利举行。来自多家知名出版社与文学期刊的编辑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文艺发展语境下,新大众文艺创作与文学期刊的转型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现场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原主任彭学明指出,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在于激励群体而非个体,旨在激活并唤醒民间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陈亚军进一步强调,素人写作体现了文学应有的品格——尊严、高尚、向光、向善,展现出文学回归本真的力量。

光明日报文艺部文艺作品编辑室主任饶翔提出,新大众文艺是新媒体时代的文艺形态。《作品》对素人写作者的扶持,体现了主流文坛对基层创作力量的接纳与肯定,也唤醒了文学质朴的初心。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交流与分享,蕴含对他人的关怀与共情,是对生命意识的张扬,更是对文字本身的热爱。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分享了新媒体时代下《花城》的转型经验。她表示,《花城》已突破传统办刊模式,逐步构建起从杂志到品牌,再到开放、融合、跨界的文学文化平台,通过刊、网、端、屏全线发力,积极适应媒介形态的演进。

《南方文坛》杂志主编张燕玲在发言中谈到,上午的论坛令她深受感动。她指出,充满创新活力的广东文学正在重塑中国文学的版图,其移民文学特质与创造活力,为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也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鲜明的湾区视角。

张燕玲认为,《作品》作为一片充满思辨与生机的文学现场,以其“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的办刊理念,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文艺表达,为当下文学期刊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范式。

文|记者 熊安娜 梁善茵图|主办方提供(除署名外)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