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制导炸弹击沉的战列舰——意海军“罗马”号沉没记(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2:46 3

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4年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4年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暴露

在德国人忙于调兵遣将之际,伯刚明尼正率领着行色匆匆的舰队航行在波光粼粼的海上。在与来自热那亚的舰艇会合后,意大利最后的主力舰队以Z字反潜航线朝西南方向航进。按计划舰队应以24节高速航行,但“意大利”号外侧轮机的冷凝器存在故障,使得航速无法超过22节,从而拖慢了舰队整体航速。

“意大利”号(前利托里奥号)战列舰

9日上午9时,舰队在科西嘉岛西北方转向,沿科西嘉岛西海岸南下,与海岸线保持20千米的距离。9时01分,舰队收到岸上意大利海军总部的通告,要求执行“一号备忘录”。这意味着罗马与德国人已经撕破脸,舰队要全力戒备德军的攻击了。

在南下途中,意大利舰队在9时45分、10时30分和10时56分因为发现不明飞机而拉响防空警报,但由于距离太远,无法辨明机型和身份。事后判明,前两次遭遇的是英军侦察机,而第三次却是来自马赛的德军Ar196水上侦察机。德国人显然发现意大利舰队了,侦察机飞行员远远地跟踪着意军舰队,熟练地按动着电键,将目标的航向、航速、方位如实通报给了KG100联队。这滴答作响的电波如同夺命的咒语,即将让反舰轰炸机降临到意大利舰队的头上。

近岸飞行的德国Ar196水上侦察机。该机可以舰载,但多用于岸基远程侦察。

按照库尔滕的计划,伯刚明尼在抵达拉马达莱纳后,将从撒丁岛海军部队司令布鲁诺·布里沃尼西中将那里接到一份书面命令,指示舰队下一步的行动目标以及与盟军交涉的规则。根据停战协定,意大利舰队将前往阿尔及利亚的博讷。所有舰艇都要在桅杆上悬挂黑色或蓝色的三角旗,在甲板上涂绘黑色圆圈,供盟军舰机在昼间进行识别。如果在夜间相遇则用信号灯打出GA信号,同时各舰要将炮口降低,以示没有敌意。

而负责与德国人周旋的库尔滕已在9日凌晨4时30分随王室和其他政府要员逃离了罗马。这时候意大利海军副参谋长路易吉·桑索内蒂还在总部留守,为舰队提供程序性的指示。然而,伯刚明尼永远都不会收到那份文件了。9日12时30分,一支德军小部队乘坐摩托艇和小艇抵达拉马达莱纳,几乎未受抵抗地占领了海军基地。

伯刚明尼错失的不仅是一份文件,还有他迫切需要的空中掩护。根据一个月前达成的协议,意海军舰队攻击盟军的行动本将获得德意空军联合提供的空中支援,在舰队上空将随时保持30架至35架战斗机。为此意大利空军总部已经调集了55架战斗机。然而,德意合作已然不复存在,部署在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的意军战斗机大多都被调回了罗马。

撒丁岛此时仅剩4架MC202战斗机还留在一座临时野战机场上。它们在中午时分升空准备为舰队护航。可悲的是,飞行员们并未被告知舰队将从哪条航线前往拉马达莱纳。他们错误地飞向撒丁岛以东海域,徒劳地搜寻了超过一个小时。而此时逃跑的意军舰队却从岛屿西侧南下,两者失之交臂。其实意大利海空军之间的失调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属于常态。

意大利马基飞机公司研制的MC202战斗机,是该国第一代单翼螺旋桨战斗机,性能明显落后于Bf109以及“喷火”。

此外,盟军本也应接应意军舰队来降,为其提供空中掩护。但是大部分盟军战机在当天都被派往萨勒诺海滩支援登陆,无暇顾及意军舰队的安全。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元帅深知意大利人在海空协同上的毛病。他曾建议意军主力舰队在8日日落时分从拉斯佩齐亚启航,这样他们将整夜获得夜幕的保护,从而避开德国空军的报复。

然而如前所述,8日傍晚时伯刚明尼还在跟库尔滕吵架,谈何率舰队出海?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意大利舰队一如既往地无法指望空中保护伞,只能凭借自身的防空火炮和规避机动应对即将到来的空袭。

遭袭

9日午时,意大利舰队进入阿西纳拉湾,前方就是科西嘉岛与撒丁岛之间的博尼法乔海峡。为了通过这条最窄处仅11千米的海峡,伯刚明尼在12时15分下令变换队形,将以战列舰为中心的警戒队形变为单纵队,以6艘大型鱼雷艇为前卫,6艘轻巡洋舰为第二梯队,3艘战列舰为第三梯队,8艘驱逐舰为后卫,宛如一条绵延数海里的长蛇。它们以18节航速向海峡深处蜿蜒游弋。

德国空军袭击意大利海军出逃编队过程示意图。

队形转换的直接后果是使战列舰失去了两侧舰艇的屏护,无法形成防空火力圈,从而在面对空袭时更为脆弱。

另一方面,罗马的意大利海军总部在得知拉马达莱纳已被德军占领后,于13时16分向舰队发报告警,命令伯刚明尼调转航向直接驶向博讷。“罗马”号于14时24分收报并解码。此时,舰队已经接近海峡最窄处,伯刚明尼在14时41分果断下令全体一齐左转舵,进行180度转向,于14时50分完成航向转换。

此时意军舰队航行序列与之前完全相反,原本处在战列舰纵队最前端的“罗马”号现在处于纵队末尾。意军舰队在不到10分钟内就完成了大编队转向,一切似乎进展顺利。15时40分,海军总部发出长篇电文,对舰队行动给予更详细的指示。可是“罗马”号永远无法接收这份电报了,德军的致命空袭此刻已经接近地平线。

在获悉意军舰队行踪后,驻马赛附近伊斯特尔机场的KG100联队第3大队迅速完成出击准备。成排的Do217轰炸机加油挂弹,进入起飞位置,每架轰炸机都在右翼内侧挂载1枚FX1400遥控炸弹。14时,第一批轰炸机从跑道上腾空飞向地中海。关于德军出动飞机的数量各方记录说法不一,有6架、9架、11架、15架等。

而意大利方面记录的数字是28架。考虑到德军当天分为三个波次发起攻击,且空袭过程持续约两个小时,因此意方资料很可能存在重复计算。根据德方记录,在“罗马”号遭到袭击时至少有11架Do217徘徊在舰队上空。

Do217K-2轰炸机与Ju88早期型相比,载弹量与飞行速度指标都更为优秀。

携带“弗里茨X”遥控炸弹的Do217K-2反舰轰炸机涂装侧视图。

德军轰炸机群在起飞后保持严格的无线电静默,根据侦察机提供的方位信息飞往撒丁岛以西海域。当天西地中海天气极好,晴空万里,能见度颇佳,德军轰炸机在15时前后飞抵博尼法乔海峡西侧的阿西纳拉湾上空时,很轻松地就发现了刚刚完成转向的意大利舰队。领队的约佩少校后来回忆说:“当意大利舰队隐约出现在我们下方时,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壮观的景象。”

19岁的克劳斯·德姆林少尉是第一次参战,尽管他已经在佩内明德接受了两个月的特别训练,但首次面对真正的目标时心中仍然相当紧张:“从7000米高空观察,它们(意大利舰艇)就像浴缸里的玩具船,我们无法辨别出任何一艘船的细节。虽然我们已经坚持不懈地练习发射‘弗里茨X’,但这一刻仍感到些许压力和焦虑。”

德军轰炸机群并未急于攻击,而是保持在高空持续观察,这让意大利人一时间难以判断德机的真实意图。罗马的海军总部指示称,只有受到攻击时才能反击,因此意军舰艇上的高射炮只能仰起炮口指向德军机群,保持静默。此时空中晴朗无云,海面风平浪静,意舰高速航行留下的长长尾波勾勒出舰队的航行轨迹,攻击条件再理想不过了。

图示:维内托级战列舰安装在艏楼甲板上的三联装152毫米炮主要对海。防空副炮为中部平台安装的单管90毫米速射炮。在速射炮下方还有四座单独布置的120毫米多用途副炮,主要用于发射照明弹。

15时30分,约佩带头实施了第一轮攻击。由于FX1400特殊的攻击模式,德军轰炸机并未像常规高空水平轰炸那样在临近舰队上空时投弹,而是在距离舰队稍远处就释放了炸弹,以便为轰炸瞄准手引导炸弹留出时间。这一反常操作进一步迷惑了意大利人,直到炸弹的轮廓在视野中变得愈发清晰,意军才猛然警醒,防空火炮开始全力组织拦截弹幕。

然而,意大利海军的防空水平并不像它们的操舰水平那样娴熟,炮弹起爆高度设定太低,只在德军机群下方绽放出成片的黑云,未能给袭击者造成任何伤害。由于开火太迟,射击窗口变得十分短暂,维内托级的90毫米高射炮最大仰角为75度,而德军机群很快就飞出了其射界范围。

第一枚FX1400坠落在距离“萨伏伊”号轻巡洋舰约50米外的海面上,虽然偏离了目标,但冲天而起的高大水柱足以让意大利人意识到炸弹的准头与威力非同小可,防空炮火变得更为急促和绵密。由约佩座机投下的一枚FX1400在瞄准手洛里·克拉普罗特下士的引导下直奔“意大利”号飞去,险些命中该舰舰尾。

一名德军观察手正在遥控“弗里茨X”炸弹接敌。

反映Do217轰炸机释放“弗里茨X”遥控炸弹的航空画,炸弹尾迹是曳光管化学药剂燃烧发出的光芒,并无推进效果

这枚炸弹在战列舰左舷后方不远处入水爆炸,剧烈的冲击力导致舰尾一处油舱破裂,流失了约54吨燃油。“意大利”号的主舵也受损失灵,只能依靠调节螺旋桨转速和辅助舵保持机动能力。舰体后部的电力设备也被波及,造成局部区域断电。然而,真正的灾难即将降临到旗舰“罗马”号身上。

沉没

德军轰炸机的第二轮攻击由海因里希·施梅茨中尉指挥,目标锁定在将旗高扬的“罗马”号身上。德姆林少尉驾驶的D0217正在攻击队列中,他努力抑制内心的激动,按照反复练习的动作平稳地驾驶飞机进入投弹航线,尽可能为瞄准手海因里希·彭茨下士创造最佳的操作条件。

图示:由德姆林少尉(左)驾驶的Do217投下的“弗里茨X”于15时46分击中“罗马”号,右图是德军轰炸机的自动摄影机拍下的该舰中弹瞬间,并在照片上标注了中弹位置。

在炸弹被释放后的40秒内,德姆林和全体机组成员都屏息了起来,无论是引擎的轰鸣,还是高射炮弹的炸响,都充耳不闻。这时彭茨兴奋地报告:“命中”,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德国空军第一个在实战中使用“弗里茨X”击中目标的机组。

根据德国空军的航拍照片判读和意大利幸存者的证言,由德姆林座机投下的遥控炸弹在15时46分击中“罗马”号舰体中部右舷,中弹位置距离右舷甲板边缘约1米,在右舷第9、11号90毫米高射炮炮塔之间。尖锐厚重的穿甲弹头在强大动能的推动下轻而易举地击穿了“罗马”号的多层甲板,包括36毫米的艏楼甲板、14毫米的主甲板和90毫米的装甲甲板,深入舰体内部,接着又穿透了几道舷侧隔壁和双层舰底,最后在舰体下方的水中爆炸。

虽然炸弹没有在舰体内引爆,但水中爆炸造成了类似水雷的破坏效果。强烈的冲击力给“罗马”号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损害。

这次爆炸位置大致在“罗马”号后部锅炉舱下方,第5、6、7、8号锅炉舱和右舷后轮机舱以及相邻舱室均遭到破坏并进水,半数锅炉和右舷主机停止工作。“罗马”号失去了一半动力,骤然减速至12节,并偏离了队列。炸弹穿透舰体的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给右舷武器系统也造成相当范围的破坏。右舷152毫米副炮夜间射击指挥所的测距仪支架坍塌,右舷6座90毫米高射炮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伤。左舷高射炮也有轻微损伤,导致防空火力明显减弱。

“弗里茨X”首次击中“罗马”号的入射轨迹示意图,炸弹在击穿多层甲板和舰底后在舰体下方的水中爆炸。

舰体后部的供电和照明系统也受到影响,一度中断。后部舰内电话系统也停止运作,舰尾区域有火灾发生。大量海水从舰底的破洞涌入,淹没了右舷中部的部分舱室、通道和中空隔间,使舰体出现明显右倾。

“罗马”号毕竟是一艘设计精良的战舰,在中弹后损管系统迅速发挥作用,自动平衡系统通过向左舷舱室注水纠正舰体右倾,使倾斜幅度缩小到2度。同时舰内损管分队也展开行动,排水灭火,修复损伤设备。在电气工程师的努力下,后部区域的供电和照明在几分钟内得到恢复。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随着另一架Do217的精准一击化为徒劳之举。

在德姆林机组完成“弗里茨X”的命中后,由库尔特·施泰因博恩军士长驾驶的Do217也瞄上了受伤的“罗马”号。施泰因博恩稳健地操纵着飞机,将机首对准海面上正在扭动身躯的“罗马”号,将速度控制在180千米/小时并保持机身稳定,使瞄准手欧根·德甘下士获得足够长的投弹窗口。

施泰因博恩后来对这次攻击过程有如下回忆:“我的观察员德甘手动释放了‘弗里茨X’并打开了自动摄像机。正如经常在轰炸训练课程中所练习的那样,德甘通过磷光指引着炸弹,直接命中了船体中部!我仍然记得从投弹到命中正好是42秒。当FX1400向着目标自由坠落时,德甘用双筒望远镜进行追踪,并使用无线电设备加以调整。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船体中部的烟囱里突然爆炸出了可怕的浓烟。”

15时52分,第二枚“弗里茨X”从“罗马”号左舷方向袭来,正中司令塔下方,二号主炮塔和左舷一号副炮塔之间的露天甲板。总厚度达150毫米的三层装甲甲板在高速坠落的1.5吨钢铁的猛烈撞击下不堪一击,如同纸片一般被层层撕裂。炸弹直入左舷前轮机舱内轰然爆炸了。这枚炸弹不仅报销了前部主机,高温高压燃气冲破周围的舱壁,涌入与前轮机舱相邻的二号主炮塔弹药库,数百吨发射药被高温火焰吞没。

图示:第二枚命中的“弗里茨X”钻入了“罗马”号的前部舰体,右图是德军摄像机拍摄的该舰中弹瞬间。这枚炸弹最终摧毁了整条战列舰的强度结构,并引起了致命的火灾。

在炸弹命中仅10秒后就引发了弹药库殉爆,二号主炮塔基座转眼变成猛烈喷发的火山口,1500吨重的主炮塔被硬生生地抛上半空,重重跌落到海中。有厚重装甲保护的司令塔也在爆炸中分崩离析了,高耸的上层建筑也仿佛是失去地基的危楼向右舷方向倾斜,摇摇欲坠。

灾难发生的如此突然,根本没有给舰桥人员留出逃生和自救的时间,包括舰队司令伯刚明尼上将、舰长阿多内·德尔·西马上校以及司令部幕僚都被瞬间杀死,仅有1名信号兵生还。伴随着殉爆的发生,一朵硕大的蘑菇云从海面升腾而起,烟柱高度达到900米!

第二枚炸弹的爆炸,直接摧毁了军舰的龙骨,并且引发了弹药库大火。“罗马”号的弹药瞬间殉爆了。

遭到致命创伤的“罗马”号就像被长矛刺破心脏的海兽,失去了挣扎的气力,奄奄一息地漂浮在海面上。全舰电力丧失,前半段舰体被火焰和浓烟所笼罩,海水从每一道裂缝破口灌入残缺的舰体。由于舰体前后都有进水,“罗马”号短暂稳定在右倾10度至12度的状态,艏楼甲板边缘距离海面仅有50厘米,这让聚集在后甲板的幸存舰员获得了最后的机会。他们纷纷跳入海中,奋力向远处游去,以免被卷入即将到来的致命旋涡中。

“罗马”号的最后一刻到了,舰体缓缓向右舷倾覆。16时11分,舰体从第二枚炸弹的命中位置突然断裂成两截,舰首和舰尾高高耸立,于16时15分完全沉入海中。一架由英军赫伯特·劳·怀特中校驾驶的B-26侦察机驾驶恰在此时进入战场,机组成员拍下了“罗马”号的最后身影。仅仅半个小时光景,意大利海军最强的战列舰便从水面消失了,“罗马”号航迹永远停止在撒丁岛以北30千米的深海中。

“罗马”号战列舰五视图。

逃亡

“罗马”号的毁灭并不是这曲海空悲歌的终止符,更多的Do217赶到战场对意军舰队展开持续攻击。16时29分,之前因为近失弹受伤的“意大利”号再次沦为靶子,被一枚“弗里茨X”命中右舷前部艏楼甲板,入射点在一号和二号主炮塔之间,距离甲板边缘1.88米。幸运的是炸弹的入射角偏向舷外,在连续穿透两层甲板后从舷侧穿出落入海中,在距离舰体约6米的水中爆炸。

“意大利”号战列舰被“弗里茨X”炸弹命中贯穿位置示意图。

炸药能量连同水压的作用在“意大利”号右舷前部船腹上撕开一个7.5米×6米的破洞,并造成24米×9米的凹陷区。这一区域的水下隔舱多遭到破坏而浸水。好在意大利战列舰特有的“普列塞”防御系统发挥了作用,其空心圆筒结构在受压变形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部分爆炸能量,并将进水限制在船腹隔舱内,并未影响到舰体核心区域。

大约1066吨海水灌入舰体,造成右倾3度,后通过向左舷隔舱注水180吨恢复平衡。就这样“意大利”号带着1246吨海水完成了余下的航程。如果这枚炸弹的入射角是偏向舷内,那么很可能直接引爆前部主炮弹药库,“意大利”号必将步姊妹舰之后尘。

德军的空袭持续了超过两个小时,直到17时40分最后一批Do217才在夕阳下向法国海岸返航。除了击沉“罗马”号、击伤“意大利”号外,KG100联队再未取得更多的战绩。约佩在取得这次胜利后很快就被擢升为KG100联队长,指挥部队继续使用FX1400和Hs293在萨勒诺、安奇奥等战场上攻击盟军舰队。

面对使用遥控炸弹的反舰轰炸机,缺乏空中掩护的意大利舰队损失惨重。

之后他的部队重创了“厌战”号战列舰、“萨凡纳”和“乌干达”号轻巡洋舰等战舰,于1944年3月24日获得了橡叶骑士十字勋章,战争结束时晋升中校。

德军鸣金收兵之后,饱受折磨的意大利人得以喘息。轻巡洋舰“阿蒂利乌斯·雷古鲁”号带领3艘驱逐舰和3艘鱼雷艇对“罗马”号的幸存者展开搜救。它们总共救起622人,几乎全部来自军舰后部区域。而根据意大利官方统计,“罗马”号舰上1849人中有1253人死亡,仅596人幸存,但这个数字并未包括伯刚明尼及其司令部人员。

战后研究表明,“罗马”号上当时有2021人,有1393人阵亡,死亡率达69%。在短短15个月的服役期中,“罗马”号出航20次,从未参与水面战斗,航程2492海里,航行时间仅133小时,消耗燃油3320吨。可以说是未建寸功。

潜水爱好者在水下发现的“罗马”号残骸。

由于“罗马”号的猝然爆沉,舰队司令部遭到团灭,伯刚明尼既没能传达海军总部的行动指示,也没有机会指定继任指挥官。这支出逃的意大利舰队陷入群龙无首、不知所措的境地。这时,军官们按照资历高低由第7巡洋舰支队司令罗梅奥·奥利瓦海军中将暂行指挥职责。

关于舰队应该前往何处的问题,指挥官之间又吵了起来。有的支队司令甚至提出返回拉斯佩齐亚加入德军。所幸意大利海军总部及时指示舰队继续按照停战协定的要求行事,驶向北非海岸。

9月10日,意大利舰队在北非外海与一支英军舰队相遇,对方包括“厌战”、“刚勇”号战列舰和8艘驱逐舰。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怒目相对。但在海军总部的严令下,意大利舰队还是极不情愿地在英舰的监视下驶向了马耳他。9月11日,意大利舰队抵达马耳他,发现来自塔兰托的南方舰队已提前一天到达,至此意大利海军残存的舰艇几乎全部处在盟国的控制下了。

结局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远不像库尔滕预想的那么乐观。根据英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的命令,所有意大利舰艇的火炮炮闩都被拆除,鱼雷引信卸下,通海阀被封死,并由英军哨兵守卫。英国方面从始至终都将意大利舰队视为俘虏。即便伊曼纽尔三世对德国宣战,也不打算将意大利视为盟友。包括“维内托”、“意大利”号在内的大部分意军舰艇被押往亚历山大,之后被扣留在大苦湖长达两年半。

战争结束后,意大利放弃君主制,改行共和制,并着手重建海军。其最大的希望就是保留战争中幸存的5艘战列舰,特别是2艘维内托级。然而,盟国却将这些战舰视为战利品,意大利仅被允许保留2艘陈旧的杜伊利奥级战列舰。“朱里奥·凯撒”号被赔偿给苏联,更名为“新罗西斯克”号。“意大利”和“维内托”号分别移交美国和英国。

意大利人自然满心不愿意,罗马政府以拖延战术迫使英美改变初衷,将两舰拆解。最终,“意大利”和“维内托”号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拉斯佩齐亚双双变成废铜烂铁。

战后等待拆解的“意大利”号与“维内托”号,它们最终未能回到意大利海军序列。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