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的“第一道防线”,很多农民都不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2:09 1

摘要:小麦种子拌种是防治土传和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保证苗全、苗壮、苗匀的关键技术,又被称为“第一道防线”。详细的指南和注意事项如下。

小麦种子拌种是防治土传和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保证苗全、苗壮、苗匀的关键技术,又被称为“第一道防线”。详细的指南和注意事项如下。

一、选择拌种剂

选择拌种剂要本着“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综合防控”的原则,不能盲目选择,需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靶标决定。

(一)根据防治对象选择

1.以防病为主:如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灭菌唑等成分对高等真菌病害效果优异;硅噻菌胺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特效药。

2.以防虫为主:如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噻虫嗪、吡虫啉、氟虫腈等成分具有良好的内吸性,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

3.病、虫混发区:选择复配剂,即一种杀菌剂+一种杀虫剂的组合。这是目前的主流选择,能实现“一拌多效”。经典配方:苯醚·咯·噻虫嗪、戊唑·吡虫啉、噻虫·咯·霜灵等。

(二)根据地块和品种特性选择

1.水肥条件:肥沃、水浇条件好的地块,小麦长势旺,易发生病害,可选择杀菌功能较强的拌种剂;旱地、瘠薄地则要避免选择抑制生长的药剂,如戊唑醇用量过大可能抑制生长。

2.耕作制度:连年重茬的地块,病虫害菌源积累多,应选择效果更强的复配剂。

3.往年病史:重点防治往年田间严重病害。

4.小麦品种:某些品种天生不抗病,拌种时就要选择针对这些病害有效的成分。

(三)选择正规优质产品

1.“三证”齐全:选择取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药产品(登记证号、生产批准证号、产品标准号),不要购买白袋包装、来历不明的产品。注意,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必须包含小麦及其相应病虫害。

2.剂型选择:在种衣剂、拌种剂中,优先选择专为包衣设计的。悬浮种衣剂(FS)是目前最好、最安全的主流剂型,成膜性好、包裹均匀、药剂不易脱落、对种子安全。拌种剂多为可湿性粉剂,需自行添加成膜剂。

二、如何使用种子包衣剂

核心原则是均匀成膜、安全第一。

(一)拌种前准备

1.精选种子:拌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最好使用精选机械,以剔除病粒、瘪粒、破损粒和杂质,保证种子质量。

2.适度晒种:拌种前2~3天适度晒种,可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并杀灭部分表面病菌。

3.确定药种比例: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用药量进行配制,不要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用量过小效果差;用量过大会可能造成药害,抑制发芽和出苗。

4.二次稀释:先用少量水将药液稀释搅拌成母液,然后再加入剩余的水,搅拌均匀,配制成药液。水的用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1.5%~2%,这样可以使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避免结块,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均匀着药。

(二)拌种操作过程

1.选择设备:最好使用专门的包衣机,效率高、拌得匀。农户可使用电动或手摇拌种器;小面积种植可在塑料大盆中进行手工操作,要确保搅拌充分均匀。

2.均匀搅拌:将配制好的药液缓缓倒在种子上,边倒边搅拌,或放入拌种机中搅拌,确保每粒种子都均匀地包裹上药膜。要避免种子破损,搅拌动作要轻柔,避免机械损伤种子。

(三)拌种后处理

1.充分晾干:拌种后,将种子摊开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切忌暴晒),晾至种膜固化、互不粘连、手摸不粘即可。

2.适墒播种:播种时,土壤墒情要适宜。过干会影响出苗,过湿则可能引发药害。

3.调整播深:拌种后可能会略微影响种子流动性,播种时可适当检查播深,确保播种深度一致,覆土严密。包衣后的种子发芽势可能稍受抑制,播种深度宜浅不宜深,保证快速出苗,减轻药害风险。

三、拌种注意事项

1.安全防护:拌种和晾晒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药液。拌种场所应远离水源、食品和畜禽。

2.现用现拌:包衣后的种子一般不宜久存,最好在晾干后1~2周内播种完毕。储存时间过长,会影响药效和发芽率。

3.不能随意混用:拌种剂专用于种子处理,绝对不能与除草剂、化肥、生物刺激素等混合拌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药害。

4.先拌种后拌肥:如果需要拌种的同时拌入生物菌肥,应先进行农药包衣,待种子彻底晾干后,再拌入其他肥料或菌剂。切忌将农药、肥料、菌剂同时混拌,否则极易造成活性物质失效或产生药害。

5.先试验后推广:对于新品种或首次使用的拌种剂,务必先做小规模发芽试验,确认对发芽率无影响后再大面积使用。有些药剂如一些长残效除草剂或三唑类杀菌剂,可能对后茬敏感作物如豆类、蔬菜等有影响,需注意轮作安排。

转载请 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金草帽农技专家 马君岭

编辑:陈馨蕊

审核:翟怡婷

监制: 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