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当9月18日记者跟随采访时,头发花白的唐显策站在紧闭的大门前,看着曾经筹资日夜运转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被强行接管自己被拒之门外时,那一刻,政企合作模式中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缩影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饭刚做好被连锅端走”,这是大象新闻对“投资8亿建厂遭强行接管事件”的最精准点评,也是整个事件的核心意思。
8亿不是小数目,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更是企业倾尽所有才能拼凑的赌注。
可当9月18日记者跟随采访时,头发花白的唐显策站在紧闭的大门前,看着曾经筹资日夜运转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被强行接管自己被拒之门外时,那一刻,政企合作模式中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缩影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事情得从2017年说起,茅台镇作为中国酱香酒核心产区,白酒产业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污水处理成了大问题。
仁怀市发布PPP项目招标公告,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一家国企组成联合体中标,投资8.2亿元建设日处理1.5万吨白酒废水的处理厂。
合同约定,重庆泰克占股86%,获得30年特许经营权,等期满后项目资产再无偿移交政府。
在这里,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事件当事人和他的公司详细情况。
1962年出生的唐显策今年63岁,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德国留学生,所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
要知道,第一批公派德国留学生含金量极高。改革开放后,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才有资格公派,如1980年派出的第一期有97人,他们都是从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代表了当时中国学生的较高水平 。
他们前往德国高校,接受了德国严谨且高质量的教育,德国大学在工程、自然科学等领域学术研究实力强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使得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获得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唐显策也不例外,他用所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1997年成立了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倾注了半生心血,带领企业从重庆发展成当地十大污水处理企业之一。
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获得专利117项、商标12项、软件著作权3项。
投资8亿的茅台白酒污水处理厂在2021年1月,项目建成试运行;2022年5月24日,通过环保验收,正式投入运营。按计划,项目年营收3亿,纯利润8000万至1亿,企业每年纳税一两千万,这本该是双赢的典范。
然而,2022年6月10日,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突然下达“解除合同通知书”。没有提前通知,没有90天宽限期,没有补偿,直接要求员工两小时内收拾东西离开。
唐显策瞬间失去了对项目的掌控权。据唐显策回忆:“他们拿着通知书,把人都撵走,强行接管。这和明抢有什么区别?”更离谱的是,接管当天,公安人员还收走了员工手机,要求立即撤离。
重庆泰克随即复函,指控政府行为涉嫌犯罪。仁怀市随后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解除合同通知书”合法。
但法院先后两次驳回政府起诉。2023年4月,遵义市中院认为“不属于民事诉讼案件范围”;2023年9月,贵州省高院指令按民事案件审理,但政府方未交诉讼费,2024年1月被裁定“按撤诉处理”。
法律上,政府方的解约程序明显违法。PPP合同第19.6条第3项确实规定“为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可在给予足额补偿后单方面终止合同”,但政府方既未提供任何违约证据,也未履行通知义务,更没给补偿。
重庆修能律师事务所的徐律师表示:“企业如果存在重大违约,也应在法定框架内沟通协商,或通过司法机关判定。”
企业的现状更令人揪心。唐显策投入7亿自有资金(2亿自有+5亿贷款),项目验收后收益全无。
三年多来,企业从200多人裁员至30余人,法院传票摞了一米高,债务如雪球般滚大。
唐显策说:“头发都白了,整夜睡不着觉。”最讽刺的是,他当年投资前连山体滑坡都考虑到了,却没想到“合法项目被单方强占。”
仁怀市曾提出“提前回购、合理赔偿”方案,成立谈判小组,但三年过去,方案始终不见踪影。唐显策多次联系相关部门,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短信回复“正在开会,稍后回电”。
企业经营权在法律上仍属于项目公司,但厂区大门小门紧闭,虽有保安看守,但连唐显策都进不去。
更值得玩味的是,据大象新闻了解,今年8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刚转发《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对已运营项目要按合同依法履约,按绩效结果及时付费,不得拖延竣工验收时间、延迟绩效评价等方式拖欠付费”。这不就是针对茅台镇事件的精准指导吗?
从法律角度看,政府方程序严重违规。合同约定的90日宽限期、书面通知、足额补偿等关键环节全部缺失。从道德角度看,政府作为合同一方,本应守信履约,却用行政权力强行剥夺企业权益。
事情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企纠纷”,而是诚信的丧失,更是对企业投资信心的摧毁。随意撕毁合同、强占资产,谁还敢投资,相信PPP模式?
PPP模式的核心是“合作共赢”。政府缺钱缺技术,企业缺项目缺市场,双方通过合同绑定利益,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茅台镇事件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政企合作变成“政府说了算”的游戏,企业永远是弱势方。
唐显策投资前预估了山体滑坡、环保风险,却没想到最大的风险来自“合同本身”。
政府方在项目验收后不到一个月就解除合同,这种“反向操作”让所有商业逻辑失效。至于曾提出“提前回购、合理赔偿”的方案,三年过去,谈判小组连具体实施方案都没给。这种“承诺空转”比直接违约更伤人,它让企业陷入“既拿不到钱、又无法止损”的死循环。
官方情况通报直到仁怀市9月24日发布通报称“已成立专班全面调查”,但距离2022年6月10日的强接管已过去三年多。调查结果何时公布?企业权益如何保障?这些疑问还待解答。
这绝非个案。PPP项目在各地遍地开花,但监管缺位、程序混乱,导致企业被“架空”的风险日益凸显。茅台镇事件算是一个典型。当某一方可以单方面“强管”,当企业维权要“跑断腿”,当承诺遥遥无期,这种合作模式还怎么可持续?
说到底,PPP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信任”二字。希望这次调查能给出一个公正答案,8亿不是小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人的饭碗,是企业生存的希望。
本文来源于大象新闻
来源:微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