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9月24日举办,大会以“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为主题,以嘉宾演讲、成果发布、现场签约、路演推介等环节,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并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9月24日举办,大会以“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为主题,以嘉宾演讲、成果发布、现场签约、路演推介等环节,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并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大会旨在深化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金融赋能文化科技路径创新 文化赋能百业势头强劲
其中嘉宾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数字经济国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朝晖,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就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金融赋能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以及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等关键议题,发表了演讲。成果发布环节,多家重要机构集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化文化与金融融合的重要成果与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进一步促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相互赋能、融合发展。北京银行发布《金融支持文化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凸显了金融机构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此外,五十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还在大会现场成功签约,覆盖文化科技、文商旅体融合、文化场景创新等多个领域,展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赋能百业的强劲势头。路演推介环节,数传集团、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AST公司分别就出版高质量数据智能引擎、人工智能助力传播、文博数字化与3D大模型等方向,现场展示了新一代技术赋能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具体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落地路径与广阔前景。
文化科技领域成投资重点,市场需更清晰制度指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基于多维详实数据,为产业提供了深度分析洞察和前瞻趋势预测。报告认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在2024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发布后加速恢复。2024年下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恢复双增,2025年上半年增速显著提升,分别达到63.2%和88.9%。在市场整体回暖态势下,投融资市场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其中,文化科技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类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已超30%。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超过40%。文化“+VR、+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创新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占比合计也超过30%。同时,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等方式,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等,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但挑战也依然存在。当前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市场价值评估的效率;在文化科技企业的培育机制方面,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方面还可进一步深化;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推动文旅公募REITs发行,完善并购重组的支持政策,支持S基金发展等。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但政策全面落地还需一些过程,如S基金细则需要进一步完善、REITs首单未破冰等,市场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
东城经验——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以“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动能的东城探索”为题,介绍了“东城经验”。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荟萃于此。近年来,东城坚持“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定位,不断激发文化产业新活力。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收入超1500亿元,今年以来收入同比增长20%,规模与增速稳居全市前列。东城即将出台《北京市东城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动漫影视、数字演艺、游戏电竞、艺人经纪等新赛道,营造演艺经济生态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东城还可以享受优良的营商环境,共享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作为北京市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创新示范区,东城着力打造北京服务的“东城样板”,连续五年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前列。更发挥全国首批、全市首个“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优势,联合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携手8家驻区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推出全国首个线上文化金融产品超市,不断推动文化金融创新产品在东城首发落地。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8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为优质文化出口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和保险服务。未来,东城将持续擦亮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国字招牌”,打造更多政企、银企、企企交流合作服务平台,更新完善人才政策和服务包机制,做好各类人才引进、子女就学、健康体检和住房需求等个性化服务,以“真情实意”“真材实料”与企业共赢发展。
马栏山实践——从“创意萌发”到“价值变现”
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朝晖分享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马栏山实践,解码文化产业从“创意萌发”到“价值变现”的支撑逻辑。马栏山作为专注于音视频内容创作、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一直致力于做最懂科技的文化园区,为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探索实践路径、提供示范样板。
在马栏山,湖南广电、中南出版、中广天择等头部企业持续发力,产出了《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守护解放西》一系列现象级节目,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广泛影响力,为园区积累了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不仅如此,马栏山更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试验田,数字文旅文博、动漫游戏、微短剧等一大批新型文化业态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矩阵。比如,在数字文旅文博领域,马栏山应用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裸眼3D等数字技术,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带动数字文博产业“火”起来。芒果数智打造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已完成1.2万件珍贵文物数字化,构建起24小时不打烊博物馆;还有知了青年、如是文化、野子科技、CG模型网等企业,共同构筑起完整数字文博文旅生态链。在动漫游戏领域,网易、创梦天地、中影年年等行业“大厂”纷纷进驻,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生产制作,到中游运营发行,再到下游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链条。在微短剧领域,园区汇聚了上百家微短剧企业,其中众笑文化打造的短剧出海平台XTV,正成为中国微短剧走向全球的重要窗口。
马栏山更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用新技术赋能音视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建成了“云网算”公共服务平台,将超强算力转化为创作生产力,为企业内容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了19个数字影棚,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数字综艺影棚集群,服务中国近60%综艺录制。还建设了汇聚百余名顶尖人才的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正加速推动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22家科研创新机构、16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增多,应用场景与科技创新之间“双向奔赴”的聚集效应不断放大,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讲好中国故事。
深知文化产业尤其是科技型文化企业,往往面临“轻资产、融资难”的痛点,马栏山构建了“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初创团队到成长期企业,再到龙头企业,马栏山用“滴灌式”金融服务,让每一个有潜力的项目都能获得资金支持。
除科技和金融支撑以外,马栏山更注重构建“尊重创意、保护创新”的生态环境,建设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最优环境。同时还构建全新的政策体系,重点强化对“马栏山出品”“马栏山研发”“马栏山人才”“马栏山生态”的支持。此外,园区还入驻了马栏山知识产权法庭和3个版权服务中心,打造了“中国V链”数字资产保护及交易平台,形成了“行政+司法+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创新创意保驾护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