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将近,一些品质上乘的榴莲冰皮月饼线下单枚售价可达20元,而在一些线上渠道,价格却断崖式下跌。直播间的产品售价不足3元,批发平台上甚至可以看到单枚售价0.6元的榴莲冰皮月饼。这惊人的差价,究竟是极致的“实惠”,还是隐藏的“风险”?
□ 王润桐(重庆大学)
据新京报报道,中秋将近,一些品质上乘的榴莲冰皮月饼线下单枚售价可达20元,而在一些线上渠道,价格却断崖式下跌。直播间的产品售价不足3元,批发平台上甚至可以看到单枚售价0.6元的榴莲冰皮月饼。这惊人的差价,究竟是极致的“实惠”,还是隐藏的“风险”?
记者核查发现,部分低价月饼并未像主播宣称的那样添加“真实榴莲果肉”,而是使用了“榴莲味食品馅料”或“榴莲味西点酱”等复合调味料,其实际榴莲成分不足3%。更有甚者,直接用香蕉、香精代替真榴莲的口感和气味。
由此看来,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是对消费者权益与健康的双重侵害。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用精致的图片和主播天花乱坠的描述,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捡了便宜,最后顺理成章地掉入了“陷阱”当中。宣传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这样的虚假宣传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践踏。不仅如此,极低的成本也意味着品质堪忧。一方面,采用榴莲“边角料”的月饼,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口感,肯定远远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榴莲;另一方面,高比例的食品添加剂和复合调味料,若长期或大量食用,很难不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类似这样的销售行为屡见不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守法的优质企业,用真材实料,成本高昂,无法与这些“黑心”商家竞争,可能会被挤出市场,最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而消费者在购买低价月饼后往往会发现产品与宣传大相径庭,却又缺少维权的经验,多数人只能选择自认倒霉。长此以往,整个市场的诚信体系也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消费者对所有低价商品产生信任危机,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汤”。
对中秋节本身而言,月饼不仅仅是食品,还是大家期盼团圆、思念家人的情感载体。本雅明曾提出,机械的复制会让“灵韵”消失,但至少还保有“展示价值”。然而,这些偷工减料的月饼,连作为商品最基本的“展示价值”都是虚伪的。这种月饼光鲜的外表与华丽的宣传,已然背叛了作为商品最基本的品质承诺,沦为一个充满欺骗性的商品符号。
0.6元的月饼,包的不是实惠,而是欺诈、健康、市场、文化贬值的多重风险。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电商平台更应承担起“守门人”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对低价异常商品进行审核,畅通投诉渠道。
不要让六毛钱的月饼坏了中秋的团圆味。当诚信的价值远高于压缩的成本,我们吃进嘴里的,才能是真正的安心与甜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