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品牌的智能升降枕定价1700元,个人定制软管填充枕售价1000到4000多元,某头部品牌的凝胶枕更是卖到8000元。助眠、按摩、改善颈椎、养生安神、防螨抑菌,各种卖点层出不穷。
凌晨三点北京东三环的高层住宅里,还有无数盏灯亮着。这些灯光背后是中国超过3亿失眠者的缩影。
当睡眠变成奢侈品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正在悄然形成。那些声称能够拯救失眠的产品,真的值得信赖吗?
王辰这位70后,过去7年换了3个床垫,试过二三十款枕头。颈椎和腰椎的问题让他夜夜难眠,甚至被诊断出抑郁症状。
最贵的一次他花了1700元买了个泰国乳胶枕,在店里试睡半小时感觉很舒服,买回家没多久就发现效果全无。
这种经历并非个例。市面上的枕头种类繁多,按高度分有低枕、中枕、高枕,按材质分有羽绒、记忆棉、乳胶、荞麦等。
每个品牌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强调不同的附加功能。消费者只能不断试错,买来睡几天才知道合不合适。
更让人咋舌的是价格。翼眠推出的TPE材质格子枕售价约500元,主打紫色能舒缓情绪、镂空设计释放压力。
有品牌的智能升降枕定价1700元,个人定制软管填充枕售价1000到4000多元,某头部品牌的凝胶枕更是卖到8000元。助眠、按摩、改善颈椎、养生安神、防螨抑菌,各种卖点层出不穷。
床垫市场更是把"奢侈品化"发挥到极致。慕思、喜临门、泰普尔-丝涟去年推出的智能床垫,售价在4.9万到6.3万元之间。
据统计2015年到2023年,中国智能床垫需求量从9.3万个增至149.5万个,年复合增速超过40%。
这些高价产品真的物有所值吗?有业内人士透露,TPE材料的成本每千克只有十几元到五六十元。
严梦在网上看到国际上有治疗失眠的CES疗法,就在淘宝上花100元买了个手握式助眠仪。产品宣称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神经递质,能调节情绪、促进睡眠。
刚开始用的时候她觉得挺有效,能舒缓肌肉、分散注意力,大约10分钟就能睡着。但一个月后,效果就消失了。
淘宝上充斥着大量外观、颜色、宣传话术一致的助眠仪,价格从20元到150元不等。
有的自称德国黑科技,有的说源自日本,但大部分都没有品牌和厂家信息,也没有医疗器械资质。而一家日本原装品牌的同款产品价格超过400元,这意味着严梦买到的很可能是三无产品。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产品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00后杨静花159元买了一款重力眼罩,宣称采用深度触觉压力疗法,通过250克重力珠的按压包裹作用帮助睡眠。
她戴着睡了一晚,第二天起床发现一只眼睛模糊不清,感觉像滴了一滴油在眼睛里。就医后医生让她千万别再用了。
这些所谓的黑科技产品,瞄准的正是越来越年轻的失眠群体。数据表明00后与90后面临的主要困扰为入睡困难。其中56%的大学生每日使用手机时长超8小时,52%于零点后入眠,19%甚至在凌晨2点后才入睡,睡眠问题值得关注。
翼眠从2019年起转战直播电商,通过短视频、直播间开拓市场,海泉、陈数、罗永浩等都为其推广,2021年销售额超4亿元,其中2.88亿元在短视频平台产生。今年7月重力眼罩在某电商平台的月销量近2.5万件,同比增长2.4倍。
褪黑素产品正以零食化的形式走红。某买药平台数据显示,褪黑素片购买主力集中在90后、00后群体,占比超70%。为迎合年轻人口味褪黑素从传统药丸变成了软糖、喷雾等形态。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中国睡眠健康产业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近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背后,却是行业乱象丛生。
在当今市场消费者置身于海量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攻势中,却苦于缺乏一个权威且统一的评判尺度,难以在纷繁信息里精准甄别产品优劣。
许多产品引用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词语,却无法清晰说明如何具体影响睡眠生理过程。有的自称对所有人有效,放大个别成功案例,弱化潜在风险。
虽然2024年睡眠产业分会出台了国内首份《近体睡眠环境舒适度》团体标准,但行业仍有诸多标准亟待建立。
大多数新兴产品缺乏长期、大样本的随访研究来证明效果持久性,尚未经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监管的滞后让问题更加严重。以CES疗法为例斯坦福大学神经心理学副研究员李羽彤表示,该疗法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但家用设备的疗效强度并不能与医用设备相比。
医用设备采用rTMS技术,由医生专业操作,而家用设备仅适合轻中度症状。
在美国患者会先看家庭医生,再由睡眠专科医生完成监测,开出包含呼吸机和参数建议的处方。
而在国内患者更容易接触到作为消费品的家用呼吸机,缺乏专业指导。乙十睡眠总裁陈自立发现,80%到90%的呼吸机产品都被消费者废弃在家,原因就是缺乏科普认知和良好指导。
当失眠成为商机,当枕头卖到上万元,当各种黑科技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能让自己睡着的产品,更需要一个规范、透明、可信的市场环境。
面对琳琅满目的睡眠产品,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查看产品的监管认证与资质,了解其技术原理与临床研究报告,不要轻信过度宣传。
如果睡眠问题严重,最好的选择仍然是前往医院睡眠专科进行评估和诊疗,而不是寄希望于所谓的睡眠神器。毕竟好的睡眠不应该成为奢侈品,更不应该成为被收割的理由。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