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科研经费遭遇“史无前例”削减!生产率或将雪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51 5

摘要:2026财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对科研投入“史无前例”的削减方案:NIH削减40%,NSF削减57%。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削减科研投入,但这次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确实称得上“史无前例”。就在科学界苦苦争取更多支持时,财政保守派却高举“控制赤字”的大旗,认为科

2026财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对科研投入“史无前例”的削减方案:NIH削减40%,NSF削减57%。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削减科研投入,但这次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确实称得上“史无前例”。就在科学界苦苦争取更多支持时,财政保守派却高举“控制赤字”的大旗,认为科研投资“见效太慢,不够刚需”。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一项项研究指出“投资1美元科研,回报5美元”时,我们是否低估了科研的真正价值?

又是否可能,科研早已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托举起我们的生活、经济与未来?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高级经济顾问、本杰明·琼斯(Benjamin Jones)与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公共科研投资对人均GDP的长期提升作用显著。在保守估算下,每1美元投入,带来的回报就在5美元左右。如果将医疗成果、寿命增长等因素纳入考量,回报率可能更高。

2023年,美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7000亿美元,而政府投入为1720亿美元。如果把科研按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类,企业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研究,追求可控制的风险和直接的商业回报。基础研究则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周期长、失败率高,但也往往是重大技术突破的源头。

GPS为例,这项技术最初源于二战后联邦政府资助的原子钟研究,几十年后才演化成今天导航系统的核心。而GPS又直接催生了Uber、物流调度、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没有当年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就没有今天的数字出行生态。

巴黎高等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公共科研的知识溢出效应,是私营科研的3倍。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不仅服务于特定行业,更能为整个社会提供“技术底座”。

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不确定性是常态。DNA计算机、分子电子学等领域十几年无重大进展。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但没有这些“失败”的尝试,也不会有成功的突破。

这次联邦预算案中,虽然政府表面强调仍将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但NSF下属数学与物理科学项目被削减67%,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及工程司也减少了66%。这两个部门,正是AI和量子计算的技术支撑。

科研不可预测,也难以在短期内量化结果。财政保守派认为,没有明确回报就应减少投入。科研界则认为,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基础研究,构成了国家长期技术优势的底座。

如果本轮削减如期执行,未来7到10年内,美国可能面临生产率进一步放缓的现实。

科研不是预算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国家竞争力的长期工程。当美国选择削减科研投入时,不只是节省当下的开支,也可能是在放弃未来的增长引擎。

面对科研这一慢热但高回报的投资,美国是否还有足够的耐心和战略视野?

科研的价值,从来不在于眼前收益,而在于为社会埋下可能改变世界的种子。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