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有文化的人?被秦雯背刺2天后,陈道明的回应给内娱上了一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9:19 1

摘要:2025年9月22日,《繁花》前期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新语”)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及三段录音,控诉自己的创作成果被侵占。这一爆料不仅将编剧秦雯、导演王家卫推向舆论中心,更意外牵扯出演员陈道明与靳东,让事件交织着“创作维权”“私人言论争议”与“师徒情裂痕”

录音风暴中的《繁花》:署名权纠纷与师徒情的行业困局

2025年9月22日,《繁花》前期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新语”)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及三段录音,控诉自己的创作成果被侵占。这一爆料不仅将编剧秦雯、导演王家卫推向舆论中心,更意外牵扯出演员陈道明与靳东,让事件交织着“创作维权”“私人言论争议”与“师徒情裂痕”三重矛盾,成为近期影视圈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一、爆料核心:从“署名权之争”到“私人录音”的争议扩散

程骏年在长文中详细还原了自己在《繁花》剧组的经历,关键信息均附带工作记录截图佐证:2019年3月,他以“导演助理”身份加入王家卫团队,实则承担核心编剧工作——包括设计阿宝从“小老板”到“商界人物”的成长线、汪小姐的职场蜕变情节,以及“宝延风波”等商战桥段的框架搭建。为还原1990年代上海金融背景,他还自费采访12位老股票从业者,整理出5万余字的时代资料。

他提到,自己每月仅获3000元薪酬,同时需兼任王家卫的生活助理,处理行程协调、场地对接等杂务;2020年12月离职时,剧组承诺“成片会标注联合编剧”,但最终播出时仅显示“前期责任编辑”。“我不是要抢功,只是想让自己的创作被看见。”程骏年在文中写道。

起初,舆论聚焦“编剧署名权”这一行业痛点,但随着三段2020年7月的私人录音流出,争议方向发生转变。录音是程骏年称“当时为留存工作沟通证据”所录,内容为秦雯与王家卫的闲聊:秦雯提及“陈道明推荐了几本学术书,我买回来翻了两页就懂不了,后来才知道他也没读过,就是听别人说口碑好”;王家卫笑着回应“朋友圈不就这样?分享的未必是自己体验过的”;两人随后聊到靳东,秦雯说“他俩路子有点像,都想让人觉得自己有文化”,王家卫接话“公众人物嘛,形象管理也是一部分”,秦雯补充一句“巧的是,他们都是北方人”。

录音中还涉及角色邀请细节:王家卫曾提议“让陈道明来演‘爷叔’,他的气质贴合老上海背景”,秦雯回复“我问过他团队,说他要和靳东拍一部年代剧,档期错不开”,还提及“陈道明对剧本要求高,上次改《流金岁月》的台词,磨了半个月”,两人随后拿靳东过往“诺贝尔数学奖”的争议调侃了两句,语气轻松却被公开后引发争议。

二、师徒情谊:公开“感恩”与私下“议论”的反差

录音引发的最大讨论,源于秦雯与陈道明长达18年的“师徒渊源”,这一关系有明确的公开资料可追溯:2007年,秦雯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刚毕业的新人,没有任何署名作品,陈道明在筹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时,偶然看到她的毕业剧本,主动邀请她加入编剧团队,负责配角戏份的撰写。

这部剧成为秦雯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不仅让她获得首个编剧署名,更通过陈道明的引荐,认识了《我的前半生》制片方。此后,秦雯的事业稳步上升:2017年《我的前半生》成为年度爆款,2020年《流金岁月》提名白玉兰最佳编剧,她始终与陈道明保持合作,两次邀请对方出演核心角色:《我的前半生》中通透世故的“老卓”、《流金岁月》中隐忍深情的“叶谨言”,均是陈道明的代表性角色。

在公开场合,秦雯多次表达对陈道明的感激:2021年白玉兰奖颁奖礼后台,她称陈道明是“校长”,“他教会我‘剧本要落地,人物要走心’,每次改稿都会逐字逐句和我抠细节”;2023年《流金岁月》访谈中,她提到“没有陈老师当初的机会,就没有今天的我”。这种“前辈提携后辈”的情谊,曾被业内视作影视圈的“清流”。

录音曝光后,这种“公开感恩”与“私下议论”的反差引发热议。有匿名编剧向《影视工业网》透露,两人关系或在《繁花》筹备期出现微妙变化:“陈道明曾就‘商战线太复杂,普通观众看不懂’提出修改建议,秦雯和王家卫觉得‘要保留原著的时代厚重感’,没采纳,可能秦雯想证明自己的独立创作能力,不想再被贴上‘陈道明推荐’的标签。”

网友则更关注“人情边界”:“就算创作理念有分歧,议论提携过自己的前辈也不合适”“公开说‘校长教会我敬畏’,私下却聊‘他没读过推荐的书’,有点两面性”。但也有声音认为“私人闲聊难免有随口评价,被公开后放大了矛盾”,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三、各方回应:维权、澄清与沉默的不同选择

事件发酵至9月25日,涉事各方陆续回应,态度清晰却各有争议:

- 《繁花》剧组:9月23日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附程骏年的薪酬流水与工作任务表,明确否认其“联合编剧”身份,称“程骏年的工作范围是收集上海90年代经济资料、整理采访记录,未参与剧本创作”,强调“片尾‘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已符合其工作内容”。声明还指出,程骏年“2020年12月31日未经沟通擅自离组,且带走部分未公开的筹备文档”,偷录并剪辑私人对话的行为“严重侵犯主创隐私权,违背行业职业道德”,同时承诺“10月10日前公开2019-2020年的剧本修改记录与主创会议纪要,以佐证创作流程”。

- 程骏年:其社交账号“古二新语”于9月24日因“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未经授权发布他人私人音频)”被平台封禁。封禁前,他补充发布了5张剧本手稿照片,称“手稿上有王家卫的修改批注,能证明我参与创作”,并表示“已委托律师提起著作权纠纷诉讼,暂不回应录音相关争议”。

- 秦雯:9月24日,其律师团队向《中国电影报》提供书面回应,确认“就程骏年虚构创作经历、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已向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诽谤诉讼”,附剧组提供的“剧本创作时间表”(显示秦雯2018年起独立撰写初稿)与“程骏年工作任务确认单”。对于录音内容,律师仅表示“属于私人场合的非正式交流,不代表秦雯的真实观点,不应被过度解读”,秦雯本人未接受采访,个人微博评论区已关闭。

- 陈道明:截至9月26日,陈道明及工作室未发布任何官方声明。《新京报》援引其新剧片场工作人员的消息称,陈道明目前正在拍摄一部改革题材电视剧(暂未官宣剧名),9月23日得知事件后,仅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专注拍戏,不用管外面的声音”,未再提及相关争议;其经纪人接受电话采访时,也仅表示“谢谢关注,不回应无关话题”。

四、陈道明的“沉默”:体面背后的逻辑

在各方积极回应的背景下,陈道明的“不发声”反而成为焦点。从行业身份、人情逻辑与舆论规律来看,这一选择并非偶然:

从职业口碑来看,陈道明的形象早已通过作品固化——《康熙王朝》中威严与孤独并存的“康熙”、《我的前半生》中看透世事的“老卓”、《流金岁月》中克制深情的“叶谨言”,这些角色的成功依赖演技与人生阅历,而非“文化人设”。若针对“是否读过某本书”这类细节辩解,反而会陷入“口舌之争”,拉低自身“实力派演员”的职业格局;即便否认录音内容,也可能引发“越描越黑”的讨论,不符合他一贯“低调少争议”的风格。

从人情处理来看,公开指责秦雯会彻底割裂18年的师徒情谊,且易被解读为“前辈仗资历打压后辈”,落人口实;若为秦雯圆场,比如称“她只是随口说说”,则需违背“尊重事实”的个人原则——毕竟录音内容清晰,强行辩解反而显得不真诚。选择沉默,既能避免激化矛盾,也为双方保留了最后的体面,是“不纠缠、不纵容”的折中方式。

从舆论焦点来看,事件的核心仍是程骏年与剧组的“署名权纠纷”,录音中的私人议论属于“衍生话题”。若陈道明出面回应,很可能导致公众注意力从“创作维权”转移到“明星私人关系”,偏离事件本质——这也是他长期应对争议的策略:不成为非核心话题的“流量入口”。

五、风波之外:影视圈的三重生态困境

这场看似个人纠纷的事件,实则折射出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

一是“底层创作者权益保障”的缺失。程骏年的经历并非个例,《影视工业网》2025年4月发布的《编剧行业生存报告》显示,38.7%的底层编剧(从业5年以内)有过“参与创作却未获相应署名”的经历,62.3%的受访者表示“薪酬与工作量不匹配”,且维权时面临“证据留存难、行业支持少”的困境——多数剧组没有规范的“创作过程记录”,导致争议发生时各执一词。

二是“私人言论边界”的模糊。录音属于秦雯与王家卫的私下对话,未涉及恶意诋毁,却因被公开引发轩然大波。多位影视经纪人向《综艺报》表示,“行业内私下议论同行是常见现象,但随着录音、截图传播便捷,‘私人言论公开化’的风险越来越高”,如何平衡“私人交流自由”与“公众人物形象管理”,成为从业者的新难题。

三是“创作信用体系”的空白。秦雯称《繁花》剧本“耗时三年,独立撰写102万字”,程骏年则表示“核心框架由自己完成”,双方均提供部分证据却无法形成完整链条。这反映出影视行业缺乏统一的“创作溯源机制”——比如编剧协会的“剧本登记系统”、剧组的“创作进度公示”等,导致署名争议频发时,难以客观界定贡献度。

截至目前,秦雯与程骏年的诉讼尚未开庭,《繁花》剧组承诺的“创作记录公开”也未兑现,陈道明仍保持沉默。这场由录音引发的风暴,或许会随着时间推移降温,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创作权益得不到明确保障、私人言论边界日益模糊、行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时,再华丽的影视作品,也难以掩盖背后的生态荒芜。而对观众而言,比起明星的私人议论,更关心的或许是——那些真正为作品付出的创作者,能否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

来源:看世界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