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用三维模拟发现,河流中厚砂体的出现可能不是因为沉积物变多,是因为供应变得更不稳定。
5600万年前Bighorn盆地砂体变厚,真的是因为沉积物变多了吗?
中科院王友伟研究员与荷兰学者Abels主导的研究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他们用三维模拟发现,河流中厚砂体的出现可能不是因为沉积物变多,是因为供应变得更不稳定。
过去,对于厚砂体的形成,主流观点是:如果一段时期的河流沉积突然变厚,那很可能是因为上游风化和侵蚀加强,沉积物供给量增加了。
这项研究对厚砂体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研究团队设计了四种沉积物通量变化情景:通量恒定、通量阶跃式增加40%、通量波动幅度为±40%但总量不变、以及阶跃增加叠加波动。
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他们发现:通量波动的情景最容易形成厚砂体,而通量阶跃增加反而不一定会形成厚层。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
模拟表明,在“变率增强”情景下,河流系统因为周期性的大流量事件,会频繁地下切再加积,产生更多可容纳空间。
这种侵蚀与沉积的反复交替,才是形成厚层砂体的关键。
大约在56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剧烈升温事件,全球气温上升了5到8摄氏度。
照理说这么大的气候变化会带来类似的沉积反应,实际情况却很复杂。
在美国的Bighorn盆地,PETM期间形成了异常厚的河道砂体,在相邻的Piceance与Hanna盆地,却几乎没有发现类似的沉积变化。这种差异让地质学者长期困惑。
中科院的这项模拟研究,从原理上解释了这种“同事件、不同响应”的现象。
研究指出,Bighorn盆地的厚砂体,可能是因通量波动增强形成,Piceance和Hanna盆地则可能经历了通量阶跃增加的过程,因而未形成类似的厚层沉积。
沉积差异不是因为位置优越,是由地形、地貌和河道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研究发现,沉积节奏的变化比总量更关键,哪怕量不变,周期性波动也会让地层长得大不一样。
这意味着,传统观点中“厚砂体=沉积多”的逻辑需要重新审视。
通量的波动性增强,能形成厚砂体,还会引发河床高度、坡度、地层结构的剧烈变化。
这种变化,用常规方法难以识别。
研究发现,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常在早期就出现,越靠上游越明显,所以解读地层时要结合位置和河道演化来综合判断。
这项研究的意义,对能源地质领域来说,理解沉积原理意味着更准确地预测潜在储层的位置和性质。
在通量波动增强的背景下,沉积系统更容易形成厚度大、连通性强、均质性好的砂体储层,这在油气勘探中具有极高价值。
换句话说,地层“厚”,不一定是资源“多”;如果厚层源于系统高频波动,那这种储层的开发潜力或许更值得关注。
这为勘探策略提供了新思路:评估储层不能只看沉积厚度,更要弄清它是怎么形成的,才能判断内部结构和连通性。
“厚砂体≠沉积变多”,这是一次对传统地质解释体系的修正,更是一次沉积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5600万年前的这一场气候剧变,给全球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地貌响应。
中科院的研究团队用模拟手段揭示了:真正塑造地层结构的,不是沉积物有多少,是它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成。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地质现象时,不能只看结果,更要还原过程。
厚度只是地层的表象,真正的信号,藏在沉积节奏的波动里。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