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科举,到底是栓死了古人的创造力?还是古人的逆袭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01:02 2

摘要:魁奈所说的这种独特的社会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举制度。它比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早了一千多年,为无数普通人打开了阶层流动的大门,奠定了中国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更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共识。

科举被汉学家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影响力绵延千余年,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中。

“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法国思想家魁奈

魁奈所说的这种独特的社会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举制度。它比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早了一千多年,为无数普通人打开了阶层流动的大门,奠定了中国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更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共识。

科举制度的历史并非只是一部简单的制度演变史,它背后隐藏着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潘剑冰的《科举1300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1300年间科举路上的酸甜苦辣,让读者得以一窥古代读书人那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举之路。

科举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在不同朝代,科举的录取率低得令人咋舌。就拿唐朝来说,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成千上万,可最终能金榜题名者寥寥无几,录取率常常不足1%。

王维23中进士,在那个“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时代,是标准的天才级别。但他的科举之路,可以说是“走后门”的代表。王维凭借出众的诗才和音乐天赋,得到了岐王的赏识,又在岐王的引荐下,得以在玉真公主面前一展身手,一曲《郁轮袍》,23岁高中进士。要是没有这层特殊的机遇,即便王维才情绝世,也未必能在科举的独木桥上顺利通行。

不仅录取率低,门槛也高,唐朝科举很重门第出身,也要看“行卷”“通榜”。

通榜是当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在唐时科举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去取,试前,主考官会根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德评价制成名单,供录取时参考,这份名单就叫通榜。为了能上通榜,考生应试前需要多方行卷,也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得到赏识后向主考官推荐。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城时,以诗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姓名,打趣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然而,当顾况翻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此声名大振。

不过这个故事八成是后人编的,因为白居易到长安的时候,顾况已贬官饶州,两人在长安相遇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行卷之风的盛行,以及行卷对科举的影响。

王维、白居易还都算是正面案例,也有特别倒霉的,比如李贺。

李贺年少成名,诗作惊艳世人,却因父亲叫“李晋肃”“晋肃”与“进士”同音,被人以避讳为由,剥夺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还曾经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打抱不平。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但这也没能改变李贺的命运。最终李贺的仕途之路就此被无情斩断,他悲愤交加,一生郁郁不得志,27岁英年早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愈发严苛、复杂。一个学子若想成为进士,得一路过关斩将,历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考验。

童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中的称为秀才,这才算是踏入了科举的门槛;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就是举人,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从中便能真切感受到举人身份带来的巨大冲击;会试紧接着乡试之后,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中的被称为贡士;而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进行策问,确定最终的进士排名

在这一系列考试中,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所谓连中三元,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夺得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明朝的商辂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一路高歌猛进,连中三元,成为当时士林的佳话,名垂青史。

还有更为罕见的六首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明朝黄观便是这一殊荣的获得者。而1300年的科举史中,仅有两人达成这一成就,另一人是近400年后,清朝乾隆年间的钱棨。

科举考场,既是知识的较量场,也是人性的试炼场。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有人凭借真才实学逐梦功名,也有人妄图走捷径、耍小聪明。古代考场作弊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

夹带,是最为常见的作弊手段之一。考生们为了能在考场上多一份胜算,常常想尽办法将各种资料偷偷带进考场。有的把经文写在衣服的内衬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如同蚂蚁搬家;有的把纸条藏在笔管、砚台底部等隐蔽之处;还有的甚至制作成精巧的“夹带鞋”,鞋底暗藏玄机,写满了备考的内容。

除了夹带,还有专门的替考枪手。大诗人温庭筠堪称考场作弊的“传奇人物”。他才思敏捷,却恃才不羁,多次在科举考场上帮助他人作弊。据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为多人完成答卷,主考官为了防范他,特意安排他单独坐在最前面监考,可温庭筠依旧能在考官的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帮人答卷,令考官们头疼不已。

这种找人代考的行为屡禁不止。大才子唐伯虎也曾卷入一场科举舞弊案。唐伯虎在参加会试时,被人诬告与主考官勾结,花钱请人代考,虽然后来查明真相,唐伯虎是被冤枉的,但他的仕途还是因此遭受重创,从此心灰意冷,寄情山水,以书画自娱。

考生作弊之外,考官受贿也是科举舞弊的一大顽疾。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就曾因科举贿赂案,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让儿子能在乡试中高中,周福清向主考官行贿,结果东窗事发,被革职下狱,周家也从此家道中落。

面对这些作弊乱象,各朝代纷纷出台严厉的防弊措施。从搜身检查到准考证制度,从糊名法到誊录法,不断完善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糊名法,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考官阅卷时无法知晓考生身份,避免了徇私舞弊;誊录法则是安排专人将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一遍,再交给考官批阅,防止考官通过笔迹认出考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让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历经数朝数代的发展与变革,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隋朝,作为科举制度的开创者,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实行荐举和考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打造出地方解试和中央省试两大层级,为天下学子提供了更为规范的晋升之路。诗赋在唐朝科举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催生了唐诗的繁荣昌盛,无数文人墨客为了科举功名,苦学诗赋,留下了众多千古佳作。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性与规范性。进士和非进士出身在晋升途径上泾渭分明,进士往往能获得更快的晋升机会,成为宋代官场的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大都科举出仕,而且多出身寒门,也可以看出科举对社会阶层流动所起的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也走向了僵化。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文体要求采用八股文,考生们只能在固定的格式和框架内发挥,严重束缚了思想的自由。但即便如此,科举依然是无数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科举1300年》这本书,就像是一部详实的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在这1300年里的兴衰起伏。作者潘剑冰通过深入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科举制度的全貌,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见了古代学子们在科举道路上的悲欢离合。书中既有对科举制度宏观发展的梳理,又有对诸多历史细节、人物故事的精彩呈现,读来引人入胜,让人对科举这一影响深远的制度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科举制度虽然在1905年被废除,但其影响却并未随之消散,反而如同一股暗流,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涌动。《科举1300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科举制度的全貌,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探究。

来源:北漂读书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