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公告披露,本次吸收合并的背景源于邮储银行近年来金融科技投入的持续加大——该行数字化与集约化能力已实现快速提升,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线上综合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9月23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拟吸收合并其全资子公司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邮惠万家银行”)。
据公告披露,本次吸收合并的背景源于邮储银行近年来金融科技投入的持续加大——该行数字化与集约化能力已实现快速提升,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线上综合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在此基础上,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将达成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战略整合,将邮惠万家银行的线上运营经验纳入邮储银行体系,补充线上业务实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子公司业务资源与人才队伍,为全行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降低管理成本,将资源集中投向互补性更强的领域,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根据合并方案,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资格将依法注销,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将由邮储银行全额承继。公告特别强调,邮惠万家银行客户的相关权利义务不受任何影响,已合法签署的合同、协议将继续有效。
直销银行退潮
据原银保监会的定义,直销银行是指“业务拓展不以柜台为基础,打破时间、地域、网点等限制,主要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银行经营模式和客户开发模式”。
回溯国内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发展轨迹,2014年,这种无实体网点、纯线上运营的“舶来品”模式开始在国内快速铺开。据《电子银行调查报告》(2019)统计,全国直销银行峰值数量达116家,其中城商行占比53.3%。
2015年,原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探索子公司制改革,明确独立法人模式为直销银行的转型方向。
2017年11月,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正式开业,这家由中信银行与百度合资设立的机构,开创了“国有资本+互联网资本”的混改模式。
2021年底,监管部门批准邮惠万家银行筹建,至此国内并存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然而,从2022年起,行业逐渐显现“规模不经济”的困境,数十家银行选择关停或整合直销业务,招商银行与京东数科此前筹备的招商拓扑银行,也在2022年终止了筹建工作。
这场从“百家争鸣”到逐步收缩的行业调整,背后藏着多重深层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手机银行的全面崛起对直销银行生存空间的挤压。早期直销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试水移动互联网的“试验田”,承担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任务,但随着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上的全面升级,直销银行的独立存在价值被大幅稀释。
从2017年平安银行整合三大渠道APP,到2019年浦发银行将直销银行功能并入手机银行,再到2025年北京银行迁移直销银行服务,多家机构的选择印证了这一趋势——当手机银行能满足用户全流程金融需求时,直销银行的“过渡形态”使命便宣告完成。
“三线竞争”的夹击更让直销银行步履维艰,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既要面对母行手机银行的内部资源争夺,又要承受传统大行线上渠道的外部冲击,同时还需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原生互联网银行比拼场景生态优势。
这种竞争格局下,直销银行往往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论资源禀赋不及母行,论灵活性与场景渗透又难敌原生互联网银行。
盈利模式的先天缺陷则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银行业本就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但独立直销银行从零起步,需承担高昂的科技研发、风控建模与市场获客成本。
在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多数机构难以快速形成覆盖成本的资产规模,长期亏损成为常态。
定位模糊与体制束缚进一步加剧了困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曾用“穿着西装跳舞”比喻直销银行的尴尬——多数机构虽试图走互联网化路线,却仍受制于传统银行的管理框架,既无独立的人事与财务权,产品也多沦为“理财产品线上超市”,与母行业务高度同质化。
而监管政策的调整更从外部收紧了发展空间,自2020年末起,监管部门再未批复新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现有机构的展业范围也多受限于母行牌照框架。
三年半亏9.6亿
在直销银行行业整体遇冷的背景下,作为国内首家由国有大行全资控股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的发展轨迹更具代表性——其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市场对“传统大行+纯线上模式”的转型期待,却在短暂的独立运营中逐步显露困境。
时间拉回2021年12月,邮惠万家银行获得原银保监会批准开业,2022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地位于上海。设立之初,该行便确立了“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的战略定位,计划依托邮储银行全国2.4万个金融网点的资源优势,打造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重点弥补县域及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缺口。
在团队配置上,筹建初期不仅有邮储银行总行部门正职领导组成的核心团队坐镇,还引入了来自阿里、蚂蚁等企业的互联网背景高管,以补充科技领域的专业力量。
但从经营数据来看,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运营之路并不顺畅。2022年开业首年,该行依托邮储银行网点资源快速获客,全年实现营收1亿元,却同步出现-1.6亿元的净利润;截至年末,总资产70.2亿元、净资产48.4亿元。
2023年进入规模巅峰期,该行营收同比激增252.9%至3.6亿元,资产管理规模(AUM)达289.8亿元,注册用户突破2000万;但亏损也同步扩大至-2.6亿元,总资产同比猛增113.4%至149.9亿元,规模扩张依赖资本投入的隐患逐渐显现。
2024年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该行经营数据出现拐点:营收同比下滑31.52%至2.43亿元,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4.1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57.6%;总资产缩水14.4%至128.3亿元,净资产降至41.6亿元,标志着规模扩张难以为继,亏损进入深水区。
2025年上半年,该行进入收缩调整期,总资产进一步降至120.1亿元,净资产40.4亿元;实现营收1.5亿元,净利润-1.2亿元——尽管亏损幅度同比收窄38.7%,但资产与收入规模仍处于持续收缩态势。
梳理其三年半的独立运营历程,邮惠万家银行累计亏损已达9.6亿元,资产规模较巅峰期缩水20%,独立运营的价值已大幅削弱。
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