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网友提问:我57岁了,父亲离去后,近5年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处处要指导我做事,小到切菜,搞卫生,也没啥大事,处处要依她,她以前就常和我唠叨家庭的烦心事,跟爸爸的争执,她所受的不公,现在我有条件反射,一听她说话就烦躁,我犹如困兽,愤怒,狂暴,又无可奈何,
来自网友提问:我57岁了,父亲离去后,近5年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处处要指导我做事,小到切菜,搞卫生,也没啥大事,处处要依她,她以前就常和我唠叨家庭的烦心事,跟爸爸的争执,她所受的不公,现在我有条件反射,一听她说话就烦躁,我犹如困兽,愤怒,狂暴,又无可奈何,跟她吵吧,她也生气,不吵我又憋死了,咋办?又不能留下她一人生活。
来自蔷色的回复: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从问题描述看得出来,你正经历与高龄母亲共同生活的困扰。父亲离世后与母亲同住,母亲处处都要指导你,甚至小事都要干涉,这让你感到烦躁和愤怒,但现实原因,母亲无法单独生活,你不得不跟母亲同住。说不得、吵不得、离不得,似乎把你困在了跟母亲糟糕的沟通中,你希望尽孝,但也需要自主,确实很痛苦。你提到了你是从父亲离世之后开始跟母亲共同生活。父亲的离世,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按照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父亲离世,母亲的核心家庭进入了解体期,意味着配偶一方趋势,家庭结构终结,留下的一方要面临孤独、丧失、养老等压力。你母亲现在86岁了,她跟你父亲的婚姻持续超过了半个世纪,从你们因为结婚工作的陆续离家,也有很长的时间是父母两口子一起生活的,他们习惯了彼此的陪伴,父亲离世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丧失,但对于朝夕相处的母亲来说,她所感受到的丧失程度远远超过孩子。她会觉得失落、心理空落落、不安全感、不确定、对死亡的焦虑、对疾病的恐惧等,为了对抗这些感受,她需要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来获得控制感。而她反复讲述过去的事情,可能是她处理丧失、对抗失落、试图维持与父亲关系的方法。你提到了母亲事事都要指导你,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让你觉得被控制,没有自主性。你已经57岁了,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母亲的控制可能是她需要在生活秩序被打乱之后,重新去抓住一些控制感。同时也通过对你的指导来获得心理上的价值感,比如,她可能会说,你看看你做的啥,这么大人了这个都做不好,这会让她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你们母女当前的困境可能源于未妥善处理的丧失之痛。父亲的离世,母亲失去了“妻子”这个重要角色,她需要通过过度指导和掌控来重新获得“母亲”角色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母亲的年龄,让她在失去丈夫的同时,还要面临年龄增长带来的能力衰退,比如视力、听力、行动能力等,也因为高龄在退化,这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她身边的同龄人可能也越来越少,曾经经常见面的老伙伴可能在某一天就不见了。双重的丧失让她想要抓住点什么。她的身边最容易抓住的就是子女了。你的烦躁和愤怒可能是对持续提醒丧失的一种自我保护。对你来说,你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这也是一种丧失。母亲无法完成自己的哀悼,把你也困在了哀伤中。你大概要处理母亲的哀伤、你自己的哀伤,以及如何跟高龄母亲相处的问题。处理母亲的哀伤,首先要理解母亲的状态。前面说了,母亲正在经历双重丧失,失去了丈夫,也在渐渐失去自己的各种能力,这种无力感让她想要抓住点什么,比如生活中的小事都按她的要求来,让她有控制感。理解了她行为背后的动机,你的烦躁大概会少一点。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我的建议是,就按母亲说的做,她说啥,就做啥,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无所谓对错,这么做也行那么做也行,那就按对秩序要求更高的那个人说的做,能让对方更有掌控感,也能减少争吵。你提到母亲经常提以前的事情,家庭琐事、跟父亲的争吵、自己遭遇的不公等,这些一方面是她在怀念之前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很窄,也没有那么多新的东西可以聊。关于这个困扰,我的建议是,她说起以前的事情,你适当的回应,表达好奇或者当然竟然如此之类的,让她觉得她的话你确实认真听了,她会更有价值感,觉得自己被看见了。她可能会反复说,你要不想参与就适当的给个回应,表示你在听就行了。我姑姑当年老年痴呆症,我去看她,她都是反反复复说以前的事情,比如,她问我弟弟,我给她说了,过了几分钟,她又会再问,我就再给她说。你要不回答她,她会一直问。有时候答非所问,她也不在乎,有人给她吱个声就行。我被我姑抓着问,我姐夫在边上偷着乐,因为那就是他们的日常。我姑当时跟着我姐生活。她因为有老年痴呆,我们都知道她记不住,但爱问,大家都很有耐心。我去了,她就会问我弟弟,我们都说,你看她都老年痴呆了,还是惦记着娘家侄子。至于侄女,就不惦记了。
年龄大的人,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关注、有回应,不要跟他们争执对错,反复之类的,听着就行了。如果实在不想听,那她说的她的,你做你的,适当给予回应就可以了。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他们多年的习惯已经很难改了。而且高龄的人很害怕改变的,因为改变对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丧失。你也可以跟母亲去做一些哀悼的仪式,比如一起整理老照片,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在特定的日子纪念父亲,给哀伤一个正式的出口。有意识的去引导母亲讲述跟父亲的美好回忆,不仅仅是抱怨和诉苦。你也可以去跟母亲沟通,去帮她写回忆录,86年的人生肯定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经历。可以按照时间让她去回忆自己的人生,然后你记录下来。如果不擅长文字,可以试着录音,再让家里的小辈比如你的子女来整理,你再读给母亲听,这是故事疗法,在回忆中去感受生活的意义。你也可以鼓励母亲参加社区活动,比如参加社区举行的老年人活动等。注意区分不要上当。如果还是有困扰,你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如果母亲能一起去,就更好了。推荐你一本书《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跟你有相同困境的人,其实非常多。看看其他人有什么高招。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蔷色,法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擅长家庭情感咨询,家庭咨询等,如需预约咨询,请发私信。
来源:雅项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