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韦东奕传喜讯,“新身份”曝光让人羡慕,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8:01 1

摘要:画面中,他穿着那件朴素的条纹衬衫向大家介绍着“大家好,我叫韦东奕”。

文|羊羊不吃草

编辑|司徒夜

今年6月,一条仅4秒的视频瞬间刷屏全网。

画面中,他穿着那件朴素的条纹衬衫向大家介绍着“大家好,我叫韦东奕”。

他的账号3天涨粉2000万,直接创下“学术领域72小时涨粉纪录”。

当网友还在热议他牙齿和健康问题时,北大官网悄悄公示了一则更重磅的消息。

这个成为集体“许愿锦鲤”的数学大神,正冲击着一个含金量十足的“新身份”。

比起流量明星的热搜套路,他的每一步进阶,都在重新定义“偶像”的真正含义。

今年4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一则考核申请引发关注——韦东奕正式进入“长聘副教授”关键评估阶段。

要知道,“北大长聘轨”有着“学术铁饭碗中的钻石碗”之称,只有在顶级期刊、成果转化等多维度达标才可以。

对于多数青年学者而言,这是需要耗尽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触碰的目标,而34岁的韦东奕,已然站在了这个门槛前。

而这份底气,来自实打实的硬核成果。

前不久,据科技部官网公示,他此前参与的《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初评建议等级为二等奖。

这无疑为他的评估增加了足够分量。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此前,该项目提名者黄飞敏、李嘉禹等均为国内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而该奖项的首位获得者则是华罗庚和钱学森等人,足见其含金量。

不仅如此,他与章志飞、邵锋合作的论文还登上顶刊《Forum of Mathematics, Pi》。

该研究更是破解“超临界散焦非线性波动方程”难题,直接填补相关空白。

其实,在6月时就已经公示该项目提名,此次初评通过,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韦东奕的晋升之路曾伴随着不少争议。

由于韦东奕始终未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在普通青年教师被“非升即走”的压力和疲于完成论文、项目等硬指标的当下,不服的声音便不绝于耳。

还有人觉得以韦东奕的水平,副教授头衔配不上他,认为北大“大材小用”。

再加上他的教学风格过于“沉浸式”,不少反对者质疑其公平性。

如今,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结果的出炉,所有质疑声都被成果击碎。

若成功晋升,韦东奕不仅能够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及配套科研经费,还可以招收弟子组建自己的学术研究梯队。

此外,他还有机会与国际顶尖实验室合作。

仅仅34岁,便开启传奇之路,除了天赋异禀,也离不开他从小便爱钻研的执拗劲儿。

韦东奕之所以能够成为“韦神”,靠的不是一夜爆红,而是二十多年与数学为伴的必然结果。

199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韦东奕,几乎是在数学书堆中长大的。

他的父亲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数学教授,母亲也是该校的教授。

或许是书架上的数学专著,或许是饭桌上的公式讨论,让韦东奕从小就对数字产生了异于常人的敏感。

天资加上教育,韦东奕的“特长”早早就被发现。

初二时,韦东奕就进入了山东师大附中奥数队,和高中生一起训练。

后来他连初三都没上,就直接免试上了这所全省排名第1的重点高中。

国家也是早就瞄准了这位“数学天才”。

高一那年,韦东奕便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还获得了全国联赛的第一名。

显然,国内的比赛也是绊不住他的步伐。

同年,他又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以满分获得了金牌。

第二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韦东奕还是同样的“操作”。

凭着这份成绩单,韦东奕没有参加“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直接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

在北大的岁月里,他更是把“获奖”变成了常态。

而他在黑板上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数字及公式,早已成为了推进各个领域不断前进的“内核”。

在六代机设计中,他推导出的边界层湍流精确公式,为飞行器减阻提供了关键参数。

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他优化的轨迹计算模型,将轨道修正精度提升了15%。

就连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能,也有他的贡献。

他参与优化的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年增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能创造经济效益5.25 亿元。

有人算过,韦东奕的年薪早已突破60万,他却依旧是“零物欲”,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了数字海洋里。

当“韦神”成为全网热词,流量的浪潮也随之而来。

自从他的那条4秒视频火了后,网上便出现各种“蹭热度”的碰瓷账号,收益还都极为可观。

若是换作旁人,或许会借着热度开通直播,挂个“小黄车”什么的,绝对赚得比现在的年薪高。

可韦东奕并没有,依旧一股脑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

家属曾透露,就连开通官方账号,也是为了抵制谣言、澄清事实,而非追逐名利。

面对纷至沓来的商业合作邀请,他的回应只有简单一句:“别打扰我做研究。”

这种纯粹,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他的课堂,没有刻意地互动设计,只有满满的公式推导,但下课后,学生们总会自发排起长队请教问题。

课堂外校园中,他的“粉丝”们也是格外默契地从不举起手机拍他。

即便被千万人称作“韦神”,他自己却始终保持清醒,还直言只是比别人更爱琢磨数学。

这份不骄不躁的态度,比任何头衔都更动人。

结语

“长聘副教授”“科普博主”等身份,不过是他深耕数学的副产品。

真正让人羡慕的,是他在浮躁时代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定力。

比起流量明星的签名照,韦东奕的解题笔记、科研故事,才是更珍贵的“精神周边”。

但羡慕他的新身份,不如学习他的坚守,追捧他的流量,不如守护他的宁静。

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能让“数学变酷”、让科研发光的“韦东奕们”。

部分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韦东奕参与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 工作人员:非最终结果 后续还有流程

上观新闻|继续专注学术,韦东奕参与项目被提名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来源:司徒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