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日,辽宁省老科协组织技术专家赴台安县,深入台安县八角台街道、兴华农业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企业创新”主题,听取种植户、养殖户发展汇报与规划。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对台安县老科协依托人才技术优势,深耕花卉种植、稻蟹南美白对虾养殖两大特色产业
22日,辽宁省老科协组织技术专家赴台安县,深入台安县八角台街道、兴华农业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企业创新”主题,听取种植户、养殖户发展汇报与规划。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对台安县老科协依托人才技术优势,深耕花卉种植、稻蟹南美白对虾养殖两大特色产业的实践给予高度认可,建议进一步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与产业持续发展的共赢。
在台安县八角台街道雅化村宿根花卉基地,花农们穿梭于花丛间修剪枝叶、打包福禄考花苗,丰收的期盼溢于言表。作为全国闻名的宿根花卉种植专业村,雅化村的花卉种植历史已超30年,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福禄考花卉基地,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台安“福禄考”更被定为县花,品牌价值达5.45亿元,带动3500余人就业,亩均效益超万元。
以雅化村为核心,台安县已形成辐射全县的花卉产业集群,现有花卉生产经营户300余户,种植面积超万亩,培育出福禄考、薰衣草、黄褐鸢尾等百余个品种。如今,台安花卉在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地建立中转枢纽与集散地,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年产值超5000万元。“咱们村培育以福禄考为主的宿根花卉,快四十年了。多年钻研改良,如今全国福禄考多源自咱村引种派生,因此有了‘中国福禄考之乡’的称号。现在福禄考成了台安县花,这些小花真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招牌’。”雅化村党支部书记何旭自豪地说。回溯过往,退休教师何德润40年前从北京带回福禄考种子,并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小村庄走上特色发展路,如今雅化村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和美村寨”。
雅化村村民苗井芬便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苗井芬是台安县八角台街道雅化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当地政府和台安县老科协的支持下,她将自家种植玉米和蔬菜的大田调整为花田,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0亩。“今年种了福禄考、玉簪、红景天等8个品种,现在看行情都不错,毛收入三四十万元不成问题。”苗井芬开心地说。村里头脑灵活的花卉种植大户李腾吉,投资500万元建起集花卉种植、乡村旅游、校外科普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花藤谷生态庄园,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为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走进花藤谷生态庄园,绿草茵茵、花树环绕,蜿蜒小路延伸处,一片片主题花区接连映入眼帘。“那边可以办草坪婚礼,这边的花卉主题餐厅,赏完花可以在这里用餐,现在每天来这里吃饭的都得提前预订……特别是这里各个主题花区就像花卉样板间一样,还起到了展示公司花卉效果,助力开拓市场的作用。”李腾吉介绍道。台安县八角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玉楼向省老科协考察组表示,未来将以雅化村为核心,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万亩宿根花海、千亩稻田图画、百亩花乡民居”,最终将八角台建成集宿根花卉研发、栽植、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宜游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开放型特色产业镇街。
金秋时节,台安县兴华农业有限公司的生态稻田同样一派丰收景象,稻浪翻滚、蟹肥味美,南美白对虾在池水中灵活游动、长势喜人。该公司采用“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既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也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田间,一位鬓发染霜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是由台安县老科协组织的农业系统老科技工作者付绍志。付绍志正穿梭在种养殖户的生产基地和稻田地头,将智慧甘霖播撒在希望的田野,用行动奏响“银龄智慧+现代农业”的动人乐章。付绍志入驻当地后,深入种养殖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还打造“学校+基地+乡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农学、水产学、生态学、渔业发展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和科研基地。“深入一线,能够发现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课题会更加贴近实际,取得的成果也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付绍志说。
结合当地种养实际,付绍志创新性开展“水稻—幼蟹共作模式”探索,为幼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目前,该模式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水稻亩均产量达到550公斤,幼蟹亩产175公斤。此外,他还推广“水稻—河蟹—南美白对虾综合种养模式”等多种河蟹生产技术模式,通过开展现场观摩会、入户指导等方式,让农民接受并试行新模式,实现增产增收。
这些扎根泥土的科技服务,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全媒体记者 徐振瀚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