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腹泻别只当“水土不服”!三个措施防中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43 1

摘要:十一国庆假期将至,不少人带着孩子开启家庭旅行。在品尝各地美食、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拉肚子”却成了旅途中的“拦路虎”,甚至有人因严重腹泻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十一国庆假期将至,不少人带着孩子开启家庭旅行。在品尝各地美食、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拉肚子”却成了旅途中的“拦路虎”,甚至有人因严重腹泻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

“很多人觉得这是‘水土不服’,其实它有明确的医学名称——旅行者腹泻,这并非简单的肠胃不适,而是特指人在旅行中或旅行后短期内出现的腹泻症状。”9月23日,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及成人消化病诊疗中心主任高峰玉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解释,这种腹泻的判断标准是24小时内排便3次及以上,且大便呈稀溏或水样;部分人还会伴随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甚至大便带血。

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3~4天内自行缓解。但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旅行者会因严重不适不得不调整行程,尤其带娃家庭,孩子肠胃更娇嫩,受影响往往更明显。

高峰玉强调,病原菌污染的食物、水或饮料是主要“元凶”。旅行者腹泻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发,其中肠道细菌和病毒最为常见,且大多通过“口”传播——比如喝了未彻底净化的水、吃了未煮熟的食材,或是接触被污染的餐具后未清洁双手就进食,都可能让病原体进入肠胃,引发不适。

2025年9月24日,北京市东单的大花坛景观别致,瀑布与繁花相映成趣,吸引了游客驻足拍照留念打卡。牛宏超摄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高峰玉总结了两大关键场景:一是地区卫生差异,各地美食小吃虽诱人,但部分露天小吃摊可能存在食材储存不当、加工环境不卫生等隐患,尤其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区域,风险更高;二是旅途状态变化,旅行中作息打乱、三餐不规律,很多人会放松个人卫生要求,加上赶路、游玩导致的劳累,会直接降低身体免疫力,让病原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对带娃家庭而言,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高峰玉给出了三大防护措施。首先,严把“入口关”,记住要吃“烧过的、煮熟的、剥皮的”,饮水建议选择瓶装水或灭菌水。其次,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务必及时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清洗。最后,合理规划行程,尽量不要为了赶景点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良好的身体状态能提升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高峰玉表示,若不幸“中招”,也不用太过紧张,可采取以下步骤积极应对。第一步,调整饮食与休息,不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尽量多休息,避免继续奔波;第二步,预防脱水,腹泻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需及时补充温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如口服补液盐);第三步,科学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蒙脱石散、黄连素等止泻药物缓解症状;第四步,警惕危险信号,若腹泻持续3~5天不缓解,或出现腹痛加剧、发热(体温超过38.5℃)、大便带血、乏力心慌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出现不适更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来源:健康小工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