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钱转三圈,美国AI巨头如何凭空创造GDP?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56 2

摘要:OpenAI支付1000亿给甲骨文购买算力,甲骨文支付1000亿给英伟达购买GPU,英伟达支付1000亿给OpenAI确保其有钱购买更多算力。

上面这张图近几天在美国金融圈广为流传,展示的是美国AI巨头间的相互“投资”。

之所以要在投资二字上加上双引号,是因为这笔钱除了少部分投资股权外,大部分将用于购买投资者的产品。

其逻辑是:

OpenAI支付1000亿给甲骨文购买算力,甲骨文支付1000亿给英伟达购买GPU,英伟达支付1000亿给OpenAI确保其有钱购买更多算力。

黄仁勋宣称:这笔交易将为英伟达带来500万块AI芯片的订单。

有没有发现:同一笔资金,在三个巨头手中转了一圈,美国便凭空多出了3000亿的GDP?

华尔街也一片喜气洋洋,英伟达股价涨幅超4%,市值逼近4.5万亿,差不多快赶上德国的GDP了。甲骨文股价更是一飞冲天,单日涨幅达34%,一度将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送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

于是,有人盛赞这种模式:既解决了OpenAI的算力荒,又解决了甲骨文的资金荒,还让英伟达卖出了更多芯片,一石三鸟,简直是天才般的设计。

但也有人批评这是在搞关联交易,类似于左口袋倒右口袋,买自家产品的资本游戏。一旦OpenAI产品的能力长期裹足不前,创造不出新的需求或明晰的商业模式,泡沫破灭时所产生的破坏性将冲垮整个AI市场。

三巨头的做法可以参考《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将战船用铁索绑在一起,风平浪静时,庞大的舰队如履平地,跑马奔腾;遇到火攻,则全军覆没,一个都逃不掉。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经济学人》指出,这套玩法最致命的缺点是这1000亿最终究竟由谁买单?

是消费者,还是金融市场?

首先,OpenAI的创新力正在放缓,先前发布的GPT5系列产品并未达到市场预期。虽然它坐拥7亿用户,但每年收入仅130亿美元——远不及每年投资的数千亿美元。

如果GPT6及后续产品依旧平平无奇,恐怕短期内难以创造出新的需求,资金将继续在三者间空转。

甲骨文同样正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为修建更多算力中心,埃里森不停地举债,目前负债已是股本的4.2倍!而且受电力短缺的约束,这么多算力中心能否全力运转仍需打个问号。

稍微好一点的英伟达,也面临市场缩水、海外竞争者崛起在内的诸多挑战,4.5万亿的超高市值,犹如紧箍咒,让黄仁勋不敢有丝毫懈怠。

由此可见三巨头的合作,本质上就是用金融市场的钱为英伟达的AI芯片买单。这些芯片本该流入实业,帮助工厂构建智能生产能力,创造出实打实的商品,但由于美国本土缺少实业,又不愿意与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分享芯片,最后只能流入虚拟产业,寄托于OpenAI开发出更智能的聊天机器人。

从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流出美国算起,大约用了30年,完成了经济脱实向虚的转变。本轮AI浪潮来袭,本应是美国重建智能制造的大好时机,但金融创造财富的速度,迅速魔化了AI产业,使其不受控制的金融化,仅用了4年时间便完成了脱实向虚的转变,让产业回归逐渐沦为一句空话。

强大的金融业一边为美国霸权“充值赋能”,一边又在异化一切,或将导致美国错失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

马斯克曾多次批评OpenAI背离了当初“用AI普惠人类发展”的理想,创始人奥尔特曼在华尔街的诱惑下把OpenAI变成了个人敛财工具。

今年1月,奥尔特曼与甲骨文的埃里森、软银的孙正义站在一起,宣布将为美国AI产业注入5000亿的资金。

马斯克嘲讽道:这三个人口袋里的钱加起来都没有50亿美元。

那么,5000亿从何而来呢?或许,马斯克低估了金融的威力,多找几家公司相互投资,形成内循环,50亿可以很轻松地产生5000亿的价值。

只是最后泡沫由谁买单?

恐怕还是美国股民。

参考资料:

《Nvidia 100bn bet on OpenAI raises more questions》经济学人

来源:帅真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