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政策如何影响生育意愿?丨学术光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7:36 1

摘要:教育负担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普遍认为,较高的子女教育成本会抑制居民的生育意愿。为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我国于2021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了规范管理。

导语

教育负担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普遍认为,较高的子女教育成本会抑制居民的生育意愿。为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我国于2021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了规范管理。

那么,这项以减轻教育负担为目标的政策,是否会对家庭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孟涓涓、王辉、杨宇和管理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张明山博士共同合作完成的论文《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tutoring ban》(《教育竞争与生育意愿:来自中国“双减”政策的证据》),通过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问卷调查并结合随机对照的问卷实验,来识别中小学家长及已婚未育家庭在实施和不实施“双减”政策两种情形下的主观生育意愿。研究发现,“双减”政策显著提升了民众的生育意愿,若完全转化为实际生育,预计能使该部分人群的总和生育率提升约7%-8%。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效果的主要驱动力并非仅仅是节省了补习费用和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家长感知到的教育竞争压力,并显著改善了亲子关系和家长身心健康。该论文已于近期被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The Economic Journal正式接收,即将刊出。

教育竞争:生育决策中的“隐形成本”

理论上,低生育率与高昂的育儿成本直接相关。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竞争范围已经从高等教育阶段下延至基础教育乃至学前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普遍的“教育焦虑”。

以往,许多国家试图通过提供生育补贴、税收优惠或延长产假等经济激励来提升生育率,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且需要较大的财政支持。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即便经济负担减轻,只要教育竞争的“军备竞赛”依然存在,家长仍会面临不小的时间投入和心理压力——这些非经济成本同样可能会抑制生育意愿。那么,通过校内减负并压缩课外补习空间来降低教育竞争的“双减”政策,是否能更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

政策冲击下的生育意愿调查

为了准确评估“双减”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潜在影响,研究团队采用严谨科学的方法设计了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对全国数千名直接受到政策影响的中小学家长及已婚未育家庭进行了调查。

研究采用了学术界关于随机对照问卷实验的最新进展,使用组间对照和组内对照两种方法,调查并记录受访者在“双减政策未实施”和“政策已实施”两种情景下关于生育下一个孩子的主观概率。通过比较同一或随机分组的受访者在不同假设情景下的意愿差异,可以清晰地剥离出双减政策对主观生育意愿带来的实际影响。此外,团队还收集了家长们关于教育支出、时间投入、自身健康状况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详细回溯信息,以深入探究政策起作用的渠道。

核心发现:

生育意愿显著提升,竞争压力缓解是关键

分析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带来了生育意愿的显著提升。在政策实施的情景下,受访者生育二孩和三孩的主观概率分别提高了约32和13个百分点。综合来看,这相当于使这部分群体的总和生育率(TFR)提升了7%。

研究者进一步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分解分析,揭示了其起作用的三大途径:

减轻感知到的教育竞争(首要驱动因素):政策让家长感觉“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减少补习,从而降低了被迫参与“军备竞赛”的焦虑感。

改善家长身心健康和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学习的压力减小,家长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而当家庭活动不再被补习和作业主导,亲子互动和关系显著提高。

减少直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补习支出和家长接送陪伴的时间成本显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明确的政策效果中,教育竞争压力的缓解贡献最大,约占52%,健康改善约占26%,两者的重要性超过了直接的经济成本节约。这凸显了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在生育决策中的关键作用。

从意愿到行动:

短期实际生育数据的印证

那么,提升的生育意愿是否会转化为实际生育行为?研究团队利用人口普查和城市统计公报收集并分析了全国城市层面在政策前后(2016-2020年对比 2023-2024年)的历年人口出生率的数据。结果发现,在“双减”政策施行前人均补习机构密度更高的城市,其出生率的下滑速度在“双减”后明显放缓。政策强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2020年至2023年间的出生率下降速度会减缓7.0%。这一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生育意愿提升趋势一致,共同印证了“双减”政策对生育的积极影响。

启示:缓解系统性压力,

方能破解“生不起”难题

这项研究揭示了,缓解普遍性的教育竞争压力,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与学生健康,更对缓解人口结构挑战具有深远意义。这为后续相关公共政策的讨论与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

论文信息

Meng, Juanjuan, Hui Wang, Yu Yang, Mingshan Zhang. (2025) “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tutoring ban.” The Economic Journal, forthcoming.

孟涓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行为科学与政策干预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获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 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目前任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副主编。研究专长包括行为经济学等,最近关注行为干预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下的行为问题等方向。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等。

王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光华管理学院首批“日出东方-光华研究学者”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0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应用计量经济学。其研究论文已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等国外一流学术期刊上。

杨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2021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关注的研究话题包括教育政策、生育率和老龄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等。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经济》和The Economic Jour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张明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事业群副总裁。曾牵头参与多项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五百强企业数智化转型重大项目的顶层规划、系统建设、行业应用推广工作,是综合信息服务领域与产业互联网垂直行业跨界融合发展方面的专家,对教育经济学有深入研究。

审阅 | 塔娜

近期发布:

金融霸权更迭的财政规律,为何美国能超额借债丨学术光华

来源:光华管理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