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屡屡犯错的学生时,往往容易情绪失控,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对待学生,一不小心就踩踏了体罚的红线。
最近,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频发。
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屡屡犯错的学生时,往往容易情绪失控,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对待学生,一不小心就踩踏了体罚的红线。
作为一名身处一线多年的教师兼班主任,我深知今天的教师群体面临着多重压力。但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说辞,都不是我们体罚学生的理由。希望老师们一定要谨记这个基本常识:如果你在课堂上打了、骂了学生,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理由,等待你的不是家长的感谢、学校的表扬,而是家长的举报和严厉的处分。我国法律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对学生实施体罚,教师和学校可能面临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教育学生,从来不是靠压制与惩罚,而是运用科学且艺术的方法;是多一点研究意识,少一点抱怨心态;是秉持基本的教育常识和学生立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无可救药的,只有尚未被我们发现优点的孩子。”
面对难管理、好犯错的学生,如何智慧巧妙地应对,在这里给老师们提供几点建议。
方法一:诊断分析法
学生犯了错,或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要学会像医生一样先诊断,再治疗;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
不要上来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想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清楚问题所在,以后怎样避免犯类似错误。
比如魏书生老师的“心理病历法”,就是让学生撰写“病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行为的“发病”原因和过程,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然后我们再从家庭背景、行为表现、成长轨迹、同伴关系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学生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总之,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过错,我们处理学生问题的核心原则是:和学生站在一起,帮助他去解决问题,而非带着情绪把问题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如果是屡次犯错的学生,我们还要对这名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详细记录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及性质,识别学生内心的情感缺失和真实需求,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教育者首先是研究者,要深入研究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谨记这一点。
方法二:关系建立法
教育不是控制,不是管理,更不是恐吓,而是唤醒、示范和影响。所以管理好学生的前提不是要“严刑峻法”(那是对待犯人),而是和学生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心灵中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付出真诚持久的关爱和耐心。
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要善于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集体生日会、感动班级人物评选、夸夸我的同桌等活动,来营造温暖包容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还可以定期和一些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根源入手。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理解孩子无意的过失行为,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孩子一点点地转变。
方法三:自我教育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他育,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学生的关键不在于严厉的制度性惩罚和反反复复的纠错模式,而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和内在潜力,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经常犯错的学生。
在班内,我们要为这类学生搭建能够展示其优势和特长的平台,让他们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很多学生之所以屡次犯错,其实是一种求关注、刷存在的非常态表现。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日记等方式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做出这一行为的后果。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惩罚的方式,用创造性的惩戒去约束学生,比如魏书生老师所提出的“犯小错,唱支歌;犯大错,做件好事”,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指引帮助学生。
学生犯了错,不是说一味地纵容学生,不要惩罚,而是要学会“巧用学生的错”来作为一种转化学生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设计与其问题行为有联系的矫正措施,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补偿性的行为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还可以和学生签订成长契约,明确今后的改进目标和奖惩措施。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意识,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自我教育,是解决问题正确且有效的科学路径。
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多种方法的整合应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犯了错,都需要教师根据这个孩子的独特性和当时的问题情境来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解决方案,一定不是为了见效快,一定不是主观随意的情绪化想法,而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科学诊断和长期管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教育孩子的确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社会的包容。面对棘手问题,我们一定要冷静,我们和学生是并肩作战的盟友,而不是你输我赢的较量。
当我们学会用专业智慧的方法取代简单粗暴的体罚,用科学的研究意识替代情绪化的简单处理,用长期坚持的耐心置换“气不打一处来”的焦躁,我们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从而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唤醒每个灵魂中沉睡的巨人。
作者 | 张飞 安徽省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来源: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