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当下,有一个行业却始终保持着恒定的需求与惊人的利润。它不追逐风口,不被电商冲击,甚至越是在经济波动时期,越能显现其独特的稳定性——这就是殡葬服务业中的细分领域:混凝土墓碑雕刻。
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当下,有一个行业却始终保持着恒定的需求与惊人的利润。它不追逐风口,不被电商冲击,甚至越是在经济波动时期,越能显现其独特的稳定性——这就是殡葬服务业中的细分领域:混凝土墓碑雕刻。
在南方某县城的边缘,一家没有招牌的作坊里,45岁的陈师傅正在打磨一块青石板。空气中弥漫着石粉的味道,机器轰鸣声中,他一天的工作能带来近2000元的收入。去年,他的纯利润超过了18万元。
“这行当,没人争,也没人宣传。”陈师傅说,“但每个乡镇都需要一个懂行的自己人。”
这个生意建立在三个无法撼动的基石之上:
情感需求的不可替代性 墓碑是生者对逝者最后的寄托,家属在选择时极少讨价还价。对工艺和材质的要求,远超过对价格的敏感度。一块精心雕刻的墓碑,代表着子孙后代的孝心与体面。
极强的地域属性 墓碑体积大、重量沉,运输成本极高,且需要现场安装。这天然形成了以县城或大型乡镇为半径的“属地市场”,外地竞争者难以介入。
完全的电商免疫体质 消费者不可能通过网购完成墓碑的定制、安装与后续维护。必须依赖本地服务商,这使得该行业成为极少数完全不受线上冲击的实体行业之一。
行业调研显示,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域,每年约有3000-5000人的自然死亡率。按照传统习俗,其中约70%的家庭会选择立碑。这意味着每年有2000-3500块墓碑的稳定市场需求。
第一步:技艺学习与设备投入(总投资约3万元)
核心投资在于技术掌握,而非设备采购:
技艺学习(1-1.5万元):寻找业内老师傅跟班学习3-6个月。关键掌握墓碑排版设计、雕刻机操作、石材特性识别等核心技能。
基础设备(1.5万元):
二手雕刻机:8000-10000元
切割机、打磨机:3000元
小型起重机(安装用):2000元
首批石材原料:2000元
第二步:选址与低调运营的智慧
选址遵循“近而不邻”原则:
最佳位置:城郊主要公路旁,交通便利但不在居民区核心地带
场地要求:200-300平方米露天场地,能堆放石材
关键要素:三相工业用电,大型车辆进出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行业不需要豪华装修,甚至不需要明显招牌。客户通常通过熟人介绍或殡葬服务链条自然导流而来。
第三步:产品定位与价格体系设计
墓碑生意本质是定制化服务,利润来自差异化定价:
基础款(利润约50%):简单刻字,普通花岗岩,售价1500-3000元
中端款(利润约70%):增加花纹、照片镶嵌,优质石材,售价3000-8000元
高端定制(利润超100%):特殊设计、复杂雕刻,售价8000-20000元不等
第四步:渠道建设与信任积累
获客不靠广告,而靠融入当地殡葬生态:
与殡仪馆、墓地管理方建立合作:每单给予适当介绍费
与当地道士、殡葬服务人员保持良好关系:他们是重要的信息源和推荐人
服务好每一个客户:这个行业完全依赖口碑传播
投入产出分析(以中部地区县域市场为例)
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石材采购。直接与产地矿山建立联系,比通过经销商采购可降低30%以上的成本。
一位福建老师傅通过与当地矿山签订包销协议,将石材成本控制在售价的20%以内。
三大核心风险与应对策略
环保风险:石粉、噪音可能引发投诉
应对:选择工业规划区,加装除尘设备,与周边企业保持良好关系
安全风险:重型石材搬运、机械操作隐患
应对:购买足额保险,严格按规程操作,雇佣有经验助手
市场风险:政策变化(如推广节地葬)可能影响需求
应对:拓展骨灰盒雕刻、纪念品制作等衍生业务
行业升级的四个方向
工艺创新:引入激光雕刻技术,实现更精细复杂的图案
材质升级:从普通花岗岩向高端大理石、汉白玉拓展
服务延伸:提供墓碑维护、描金、定期清洁等增值服务
文化赋能:研究当地碑刻文化,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线
成功的墓碑雕刻师傅通常具备以下特质:
耐得住寂寞,能沉下心来钻研手艺
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
尊重传统习俗,理解家属情感需求
身体健康,能承受一定的体力劳动
这个行业最大的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心理门槛。一旦跨越这个障碍,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需求稳定、竞争温和、利润可观的终身职业。
混凝土墓碑雕刻这个古老的行业,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它不追逐热点,不依赖流量,而是扎根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被各种“风口论”裹挟的时代,也许真正的商业智慧不是盲目追逐变化,而是深刻理解那些不变的人性需求。当越来越多的行业被互联网重构时,这些基于地域、手艺和信任的“冷门”生意,反而构筑起了最坚固的商业护城河。
来源: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