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他的人是漫画家张乐平,当时正发愁怎么给这孩子的光头添点特征,随手画了三笔,三毛就这么诞生了。
你知道吗?中国最有名的漫画小孩,头上只有三根头发。
这个圆脑袋的小家伙叫三毛,1935年夏天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
画他的人是漫画家张乐平,当时正发愁怎么给这孩子的光头添点特征,随手画了三笔,三毛就这么诞生了。
从那以后,三毛陪伴了中国人整整几代,他当过弄堂里的调皮鬼,扛过大刀打鬼子,在上海街头流过浪,也在新中国的教室里读过书。
图源网络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在三毛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毛的世界,看看这个小家伙是怎么从一个简单的漫画形象,变成几代中国人共同记忆的。
1937年8月,日本人的炮火打到了上海,整个城市陷入混乱,张乐平和其他漫画家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
他们带着画笔和纸张,跟着部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江苏,在湖北,在安徽,到处都能看到他们贴在墙上的抗日漫画。
图源网络
三毛也跟着变了,原来那个在家里玩水的顽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小战士。
《三毛的大刀》里,瘦小的三毛想去当兵,征兵处的人嫌他太小不要,三毛抡起大刀,一下子砍倒两棵大树。
《从敌人枪刺下逃出的三毛》更让人揪心,父母都死在日本人的刀下,三毛成了孤儿,他没有哭,而是和小伙伴们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动员青壮年参军。
12格漫画,每一格都画得简单明了,线条虽然不多,故事却讲得清清楚楚。
图源网络
战争年代,纸张珍贵,印刷困难,张乐平的画风变得更加简练,能一笔画出来的绝不用两笔。
人物的衣服不画褶皱,背景能省就省,但该有的情节一点不少,这样的画印起来方便,贴在墙上远远就能看清楚。
抗战期间,三毛的故事断断续续出现在各种刊物上,《抗战漫画》上有,《救亡漫画》上也有,每次出现,三毛都在和日本人作斗争。
他破坏敌人的电话线,给游击队送情报,虽然个子小,却从来不怕危险。
图源网络
张乐平跟着宣传队走南闯北,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被炸毁的村庄,失去亲人的孩子,这些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他把这些都画进了三毛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战争的残酷。
日本投降了,张乐平回到上海,三毛也跟着回来了,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报纸上连载,讲的是三毛在军队里的故事。
图源网络
打了胜仗,三毛和战友们高兴得把帽子都扔上了天,可复员回家一看,农村荒芜,工厂的烟囱上结满了蜘蛛网。
站在路口三毛摸着后脑勺,三根头发像三个问号,该往哪里走呢?
1947年初的一个冬夜,改变了三毛的命运,那天上海下着大雪,张乐平从报馆下班往家走,路过徐汇的一条弄堂,看到墙角蜷缩着三个孩子。
他们上身套着破麻袋,下身的单裤遮不住瘦骨嶙峋的腿,孩子们围着一个破铁罐,里面有几块煤渣在燃烧,火光微弱得几乎看不见。
图源网络
张乐平回到家,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赶到昨晚的地方,收尸车正在那里,两个孩子已经冻死了,雪地上只留下拖拽的痕迹。
从那以后,张乐平开始关注流浪儿童,他脱下西装,换上破衣服,买了大饼油条到郑家木桥的流浪儿聚集地。
起初孩子们不理他,他就坐在旁边,把吃的分给大家,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跟他说话,讲自己的身世,讲每天怎么讨生活。
张乐平坐最便宜的三等电车,听车上的苦力们聊天,有的说孩子送人了,有的说孩子跑了,还有的干脆不知道孩子在哪里,这些故事让张乐平心里堵得慌。
图源网络
1947年6月,《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这回的三毛彻底变了样,破衣烂衫,面黄肌瘦,赤着脚在上海街头讨生活。
他睡在垃圾箱里,捡烟头换钱,为了一口吃的什么活都干。
读者们的心都被三毛牵动了,每天早上,买《大公报》的队伍排得老长,买不到报纸的人围在报刊栏前,踮着脚尖看三毛今天又遇到了什么事。
报社的接待室里天天有人来,小朋友要把零花钱捐给三毛,大人们寄来旧衣服旧鞋子。
图源网络
张乐平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真实的“三毛”,他们蜷缩在屋檐下,翻找垃圾箱里的剩饭,跟在有钱人后面乞讨。
这些孩子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却还有一丝倔强,张乐平把这些都画进漫画里,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时代的伤痛。
上海解放之后,街头的流浪儿童被送进儿童福利院,有了吃住的地方,还能上学读书,漫画里的三毛该怎么办呢?
图源网络
有关部门专门开了个会讨论这事,大家的意见是,三毛已经深入人心,不能让他消失。
他还是那个10岁左右的孩子,头上还是三根头发,但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三毛迎解放》里,三毛参加了反饥饿游行,跟旧警察对着干,他一边卖报一边给地下党送情报,虽然个子小,贴起标语来比谁都积极。
过去,三毛在街头卖艺,把身体蜷成球让人举着,疼得直流眼泪,围观的都是穿得光鲜的孩子。
图源网络
现在,三毛穿着整洁的衣服被高高举起,手里拿着庆祝六一的小旗,脸上全是笑容。
《三毛翻身记》里,三毛的身世有了完整交代,他本来住在农村,父母在抗战中牺牲,一个人流落到上海。
解放后他进了工厂当工人,穿上了背带裤和工作帽,虽然还是瘦瘦小小的,但腰板挺得直直的。
1956年,《三毛日记》登上《人民日报》,三毛系上了红领巾,背着书包走进学校,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老师讲课。
图源网络
那个曾经在垃圾箱里过夜的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床铺,那个为了一个大饼拼命干活的孩子,终于能吃饱饭。
那个赤脚走在滚烫马路上的孩子,终于穿上了新鞋子。
三毛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参加少先队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新的时代里快乐成长,虽然经历不同了,但那份善良和倔强一直都在。
图源网络
三根头发依然翘着,圆圆的脑袋依然可爱,只是眼睛里不再有忧伤,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张乐平画了一辈子三毛,从弄堂顽童到抗日小英雄,从流浪儿童到新中国的小主人,三毛的每一次改变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这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孩子,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
那么你小时候有没有看过三毛的相关作品呢?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