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关系:解剖位置的“邻里关系”,关键点在于胆总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的汇合处。
胆囊疾病(尤其是胆结石)与胰腺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简单来说,胆囊疾病是诱发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1、核心关系:解剖位置的“邻里关系”,关键点在于胆总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的汇合处。
共同的通道:大多数人的胆总管(输送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管(输送胰腺分泌的胰液)会合并成一个共同的管道,叫做“肝胰壶腹”(或称Vater壶腹),然后开口于十二指肠。
“下水道”堵塞:您可以把这个共同通道想象成一条最终流入“肠道”这个“大海”的“下水道”。胆囊里的结石如果脱落,可能会随着胆汁流动,卡在这个共同通道的出口处。
发病机制:胆结石如何引发胰腺炎?
当胆结石卡在肝胰壶腹部时,会导致:
胆汁反流:胆汁无法顺利流入十二指肠,可能会反流进胰管内。
胰液排出受阻:胰腺分泌的富含消化酶的胰液也无法排出,在胰管内积聚,导致管内压力增高。
酶被提前激活:正常情况下,胰酶在肠道里才被激活来消化食物。但由于胆汁反流和管内高压,胰酶在胰腺内部被提前激活。
“自我消化”:这些被激活的强效消化酶开始消化胰腺自身及其周围组织,从而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这就是急性胰腺炎。
这种由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被称为 胆源性胰腺炎 ,占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的40%-50%,是最主要的类型。
胰腺炎
2、哪些胆囊疾病容易引发胰腺炎?
胆结石(胆石症):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细小结石(直径
胆囊炎:急慢性胆囊炎的炎症可能波及周围的胆总管,引起水肿或痉挛,间接导致出口狭窄。
胆泥或微胆固醇结晶: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堵塞共同通道。
胆道蛔虫症:现在较少见,但蛔虫钻入胆道也可能堵塞出口。
胆源性胰腺炎
3、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症状:常表现为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可放射到背部,伴有恶心、呕吐。
诊断线索:医生会结合症状、血液检查(血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升高)和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检查,可以发现胆囊结石、胆管扩张,但有时难以看清卡在末端的小结石。
上腹部CT扫描:可以明确胰腺炎的诊断、严重程度和范围,并评估并发症。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胆管和胰管的解剖结构,是发现小结石或胆泥的最佳无创检查。
血液检查:肝功能中的转氨酶(ALT)突然显著升高,是支持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治疗与预防:打断恶性循环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分为两步:
急性期治疗:
核心目标:让胰腺“休息”,支持器官功能,控制炎症。
方法:禁食水、静脉补液、镇痛、营养支持等。如果怀疑胆道梗阻严重,可能需要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进行取石,解除梗阻。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胃镜进入十二指肠,找到开口,切开括约肌并取出结石。
治疗
根本性预防(预防复发):
关键措施: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术)。
时机:对于轻中度的胆源性胰腺炎,通常建议在本次炎症控制后、出院前(同一次住院期间)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可以彻底消除结石的来源,极大降低胰腺炎复发的风险(复发率可高达30%-50%如果不切除胆囊)。
如果身体状况不稳定或胰腺炎非常严重,可稍作恢复后再行手术,但一般不建议等待过久。
总结
总结
因此,如果您被诊断为胆结石,尤其是出现过腹痛等症状,一定要重视并咨询医生,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胆囊本身,也关系到可能引发更危险的急性胰腺炎。及时处理胆囊疾病是预防胰腺炎的有效手段。
来源:乐游健康养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