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应用翻红,“新产品”难出头:AI应用大战为何仍是巨头的游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6:22 1

摘要:在AI行业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中,每一层都有人在“挖金子”:基础设施层卖的是“铲子”(芯片、算力),模型层提供“地图”(大模型),而应用层——才是下场真正淘金的地方。

AI应用火爆背后,谁在真正收割红利?创业公司为何频频折戟?

在AI行业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中,每一层都有人在“挖金子”:基础设施层卖的是“铲子”(芯片、算力),模型层提供“地图”(大模型),而应用层——才是下场真正淘金的地方。

过去两年,AI应用全面爆发。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 6.45亿,PC端为 2.04亿。这意味着,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在用AI。

这么火的赛道,谁在吃肉?答案或许让人意外:仍然是大厂在“霸榜”

AI应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原生AI应用”,即从设计开始就以AI为核心,这类产品最能体现AI的能力;另一类是“老应用+AI”,在已有产品上加点AI功能,焕发“第二春”。

我们对比了多个权威榜单(包括XSignal、a16z、澎湃AI APP Top100等),发现一个扎眼的趋势:

国内榜单前20名中,12个是大厂原生应用7个是创业公司产品,还有一个是大厂“老应用+AI”。前三名分别是 豆包(字节)DeepSeek(幻方)夸克(阿里),创业公司仅DeepSeek勉强进入前三,但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背后站着母公司幻方量化。

再看全球榜单,情况类似。OpenAI的ChatGPT、Anthropic的Claude、Perplexity等原生应用强势霸榜,但这些创业公司背后都有强大资本和技术团队支撑。相比之下,国内创业公司能冲进主流视野的屈指可数。

明明AI应用门槛在降低,创业公司却越来越难出头,问题出在哪儿?

AI应用离不开大模型,而大模型的性能差距正在缩小——这反而让数据和场景的掌控力变得更关键

国内ToC类数据,几乎都被互联网大厂掌握。要在复杂任务中“跑赢”,就必须有真实的用户场景和高质量数据,而这些正是创业公司最缺的。

以聊天机器人为例——这是目前用户最爱用的AI产品,但它也是最烧钱的。模型推理、算力支撑、持续优化,每一样都要重投入。创业公司做不起,做了也很难跑出来。

创业公司最大的压力来自——变现难

AI应用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前期开发+后期算力消耗。尤其是调用大模型API的费用,极高。虽然有些公司靠投放“冲榜”,但一旦停止投流,用户立刻下降。

Kimi就是典型。2023年靠2亿广告投放一度火出圈,但2024年Q1下载量环比下滑近4%,投放预算也砍了一半,增长陷入瓶颈。

更糟糕的是,中国普通用户对AI应用基本不愿意付费。不像OpenAI的ChatGPT靠订阅制一年能赚近100亿美元,国内创业公司还没找到稳定的营收路径。

大厂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从0开始冷启动

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网盘和文库,原本就有庞大用户群,加上AI能力后立刻“起飞”。百度文库的“智能PPT”功能,2024年5月全球访问量第一,月活用户超过9400万。

而创业公司想要获取这些用户,只能靠投流或者渠道合作,成本高、转化差、留存低,走得异常艰难。

虽然现实严峻,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全球AI应用市场仍处在早期阶段。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应用下载量达 17亿次,应用内购买收入近 1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都在持续上升。

更重要的是,技术门槛正在降低

现在,一个小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几天内就能做出功能完整的AI应用。AI编程工具(如Cursor、Claude Code)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一句话编程”**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创业公司如果能专注在高频刚需、低错容场景,仍有可能突围。

比如教育、内容创作、办公工具这类场景——用户使用频率高、对AI出错容忍度高、又能提升效率,即便不是头部产品,也能养活一个团队。

AI应用的格局,今天看是大厂主导,但未来未必如此。

回顾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如今的大厂应用,当初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创业产品。Photoshop、微信、TikTok……都不是一开始就背靠巨头。

AI时代也一样。基础模型的竞争是寡头游戏,但应用层面,仍有无数细分场景等待被深挖

创业公司只要认准垂直领域,打磨产品体验,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就还有机会逆袭。

别忘了,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在主流赛道里跑赢,而是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长出参天大树。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