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在科技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从业者,在亦庄的大街上,看到一个个机器人或步态昂扬,或小碎步前行,或摔倒宕机,真的难掩激动,几度热泪盈眶。
2025年4月19日,我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和应酬,来到北京亦庄观看期待已久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
当天,我一大早就过来了,卡位了一个最佳观赛点--荣京东街大族广场。
作为一名在科技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从业者,在亦庄的大街上,看到一个个机器人或步态昂扬,或小碎步前行,或摔倒宕机,真的难掩激动,几度热泪盈眶。
这样的情绪,瞬间勾连起26年前那段同样充满探索意味的记忆。
我们这些早期的互联网从业者,应该都听过那场被载入史册的“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
“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是在1999年秋天进行的,那是互联网发展初期一次大胆的尝试。那时的中国互联网尚处萌芽阶段,网速缓慢、配套服务匮乏,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在封闭环境中仅凭网络获取生存物资,过程中状况不断——有人因找不到线上购物入口而陷入困境,有人因物流信息滞后而饿肚子,各种失误和意外让这场实验充满了“笨拙”的探索感。
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的尝试,第一次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互联网对生活的潜在影响,成为中国数字生活的重要启蒙。
今天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同样充满了类似的“开创式挑战”。比赛中,机器人因技术适配问题出现过摔倒、动力系统故障,甚至在协作环节与人类选手出现配合失误,这些“事故”如同26年前实验中的插曲,暴露出技术落地初期的种种不完美。
但当看到机器人在故障后尝试自主调整姿态继续前进,看到人大附中亦庄校区的同学们为机器人加油,这些画面传递出的,正是科技发展中最核心的精神——敢于让尚未成熟的技术接受现实考验,在碰撞与磨合中寻找突破。
正如在终点等待机器人的媒体人樵苏所言,“出来跑,就赢了。”
我以为,2025年4月19日这一天,就像莱特兄弟开启人类新纪元的1903年12月17日一样,必将被载入人类科技史!
01
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在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落幕后,有两家媒体采访我,想让我谈谈这场大赛的价值。
我想从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谈谈。
现实意义层面,我想引用腾讯科技《AI未来指北》特约作者小燕的观点,这位作者撰文说:“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因为实验室的完美条件无法模拟现实路况的复杂与不可控。唯有在连续20公里的真实环境中,关节结构、能耗效率、散热能力和运动算法才会被全面暴露,而这正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能否落地”的第一道门槛。”
至于这场大赛的象征意义,就是樵苏说过的--出来跑,就已经赢了!
1946年的埃尼阿克计算机诞生,每秒仅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重达30吨,还需多人协同操作且散热耗能巨大。但正是这台“笨拙” 的机器,开辟了人类计算的新纪元。
1903年, 莱特兄弟的 “飞行者一号” 飞机首飞仅持续12秒,飞行36米,操控性差,却打开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推动航空工业从无到有。
1876年贝尔的电话通首次通话,传输距离仅距离一个房间,连基本语音清晰度都难以保证。但正是这台单向通话的装置,让人类第一次实现声音的远程传递,叩开了电信时代的大门。
同样,此次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同样如此,赛场上机器人或许步伐蹒跚、功能有限,尚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但它搭建起创新竞技平台,汇聚前沿技术与奇思妙想,这是人类在机器人领域探索未知的勇气。
这种开拓精神如同瓦塔的蒸汽机和莱特的飞机一样,也如同“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一般,照亮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道路,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象征意义,远超赛事当下的实用成果。
02
为什么是“人形”,
而不是别的机器形态?
其实,机器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取得了长足成绩。现在我国的很多现代化工厂,都有各种机械臂或者机器辅助装置,应用非常成熟。
甚至,华为和理想的智能汽车,已经实现准L3的智能驾驶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机器人。
但是,为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倍感激动,而不是来自于别的机器形态?
请大家试想: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进化了百万年,无数要素选择,才决定了,“人”这种形态更适合做人需要做的事情。尤其在家庭生活场景,洗衣服、做饭、拖地、收纳整理等动作,更适合“人形”来做。
狗、鸡、马、牛就做不了人可以做的事情。
“人”的形态,做这些家务或者工作,天然更适合。这是因为,随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拥有10个手指头的人类,手指更能够精细地操作各种工具,这是完成家务和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能够直立行走的人,能够轻松地搬运物品、操作机器,甚至进行复杂的体力劳动;脊柱的生理弯曲,有助于缓冲直立行走和进行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脊髓和神经不受损伤;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的认知、决策和规划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家务和工作任务,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搞明白了这个逻辑,就搞明白为啥固定翼飞机发展了100多年,但大体上来说还是类似鸟的外观,万变不离其宗。
回到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单纯追求成绩。那么给机器人装上四个轮子,轻轻松松就能超越人类选手,那样的话机器人马拉松还有多少意义呢?
03
亦庄机器人马拉松是火种
当年,毛主席对长征有一段经典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我今天想套用这段论述描绘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的历史意义:亦庄机器人马拉松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机器人马拉松是宣言书,机器人马拉松是宣传队,机器人马拉松是播种机。”
那么,机器人马拉松宣言了什么?播种了什么?
这么说吧,几年前,人形机器人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但近几年,随着优必选、宇树科技、DeepSeek(或者有人搞不懂人形机器人和AI有啥关系,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解读)等一大批科技互联网企业崛起,行业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从曾经遥不可及的设想,落地时间大幅缩短。
当然,由于这是第一届比赛,机器人的表现与人类选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过我相信,五年、十年后再举办此类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很可能超越绝大多数人类选手。
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速度有多快,而在于能否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生产等各个领域。以家庭机器人为例,未来它或许能够承担洗衣、拖地、做饭、整理家务等工作。从今天的比赛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预计3到5年内,家庭机器人有望小规模进入家庭;10到20年后,便能以较低价格(如十万元以内)大规模普及,为大众提供服务。
尤其随着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和人工智能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行业需要更多类似的机器人比赛,通过竞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发展。
所以,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不仅是一场竞技赛事,更是人机协作时代的一次破冰尝试。当技术带着不完美走向现实,当人类与机器在赛道上共同面对挑战,这些真实发生的“不完美”,终将成为未来科技史中最动人的注脚——因为所有伟大的变革,都始于第一次勇敢的起步。
来源:丁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