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樊长喜 || 欲报恩师师已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19:04 1

摘要:那时张老师担任的是校长职务,所以整个议程都是张老师主持的。那时虽然也没什么扩音设备,但张老师掷地有声的讲话声,都能听得很清楚。我们明白了这首届高中是一穷二白,必须自力更生创建校园!

那天当我听到张惠勤恩师驾鹤西去的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心里咯噔一下,顿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朦胧的泪眼前浮现出张老师生前的一个个难忘的情景。

记得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75年8月1日,张台高中首届开学典礼上。那天的校址上还长着满地的萝卜,所以开学典礼是借用张台小学的操场开的。

那时张老师担任的是校长职务,所以整个议程都是张老师主持的。那时虽然也没什么扩音设备,但张老师掷地有声的讲话声,都能听得很清楚。我们明白了这首届高中是一穷二白,必须自力更生创建校园!

简单的开学典礼一结束,张老师便身先士卒,带领我们百十来人(我们是首届高中,共有高一和高二两个班)的全体师生,开始去校址上拔萝卜,然后再将扎根基的砖搬过去。

干完这些,全体同学都各自回家,准备后天一同到宋沟(当今的凤鸣谷)去打山楂(山里红)筹集建校款。

在宋沟打山楂的第三天晚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宋沟那时只有几家农户,根本容不下我们百十号人,连漏雨的牛棚里、羊圈里都挤满了人。

大雨一直下了一夜,天明时大雨转为小雨。大家都来到了那棵千年橡树下,只见做饭的那口大铁锅被雨水冲了个底朝天,摘来的一两万斤山楂也都被水冲跑了。

看到这个场面大家都惊呆了,无奈的张老师果断决定,马上出发,各回各家(因为现在学校还没有住的地方),不然,继续饿下去恐怕连走路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

全体师生都拿好自己简单的行囊,向回家的路上走去,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石河边。只见河水浊浪翻滚、水流湍急,很是吓人,但又不能不过。

这时张老师让大家手拉着手,他第一个先下水。百十名师生都手拉着手,非常艰难地横跨着过石河;河中间的水有齐腰身,若不是手拉手缓缓地横行,恐怕大部分人都得冲走。不管怎样艰难,全体师生总算安全地渡过了凶险的石河……

等我们接到通知再到学校时,学校已经在张台小学的操场上为我们架设好几座帐篷(758洪水后的救灾帐篷),然后全体师生在帐篷前,开了个誓师大会。

会上,张老师用他洪亮的声音说:758洪水将我们县城的南关大桥冲垮了,南关大桥可是我们107国道上的主要桥梁,战备意义重大,必须尽快修好!县领导将修桥用的石子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坚决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两个月左右,由张老师带队,全体师生每天都是到张台西面的石河里去筛石子,晚上学习。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那就是文城西边的沈庄桥也被758洪水冲垮了,因为这是张台公社通往遂平县城的交通要道,必须抢修,因在合拢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公社领导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学校。又是张老师带领我们全体师生,赶赴沈庄桥工地上奋战了几天几夜。

中间,工地领导为了鼓励和纪念同学们这几天的日夜奋战,给我们全体同学,每人发一本蓝色塑料皮的日记本。这时,张老师便安排让我来写笔记本上每位同学的姓名和留念字句。当时我非常感动,这个任务毕竟比昼夜不停地抬石子、抬砂浆,轻松不知多少倍!

等合拢结束时的那天傍晚,公社领导派来了全公社仅有的两辆拖拉机,我们两班全体师生迎着晚霞回到学校。当时同学们一扫几天的疲惫,兴高采烈,一路欢笑。因为绝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第一次乘坐拖拉机,毕竟,在那个年代乘坐拖拉机的自豪感不亚于现在乘坐奔驰!

张老师身为校长,却从来没有摆过校长的架子,建校资金短缺,张老师便与距离学校十来里路的老坟湾砖瓦厂商议,让我们给砖瓦厂劈土(用钢钎将坚硬的土山壁一点一点的劈开,作为做砖瓦的材料)来换砖、建校舍。

张老师身先士卒,亲自抡起大铁锤打钎劈土,中午也和我们一样啃着窝窝头,喝着用蒸馍水做的瞪眼稀饭……

劈了土,换了砖之后,张老师又给生产队的队长说好话借来了两辆大牛车,将换来的砖拉回学校,这些都是张老师和我班的劳动委员程海亮他们两个架辕,我们用绳子拉稍。

有了砖之后,仍然是由张老师和程海亮架辕、我们拉稍,前往十多里的南沙河拉沙。虽然我们每趟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看看张老师身为一校之长比我们累得更狠、出的汗更多……

有次我的日记本在跨河沟时不慎蹦掉了,当时也没感觉到,只管跑着办事儿去了,中午吃饭时才发现日记本丢了。又跑回原路找了一遍也没找到,正在感到懊恼时,张老师来到了我的面前,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他衣兜里掏出一个日记本,递给我转身就走了;可能是张老师知道我怕尴尬。

在那个年代,农作物产量本来就很低,尤其是我们张台公社地处山脚下,粮食产量更低。张老师得知有的同学家里非常困难,在学校连红薯面窝窝头也不敢吃饱,心里便萌生一个怎样才能让粮食的产量提上去的想法。

于是张老师决定在当时的张台公社蛮子营生产队南面的荒岗上造一块试验田,让满地石头的荒岗上也能生产粮食。这样,一来能够为贫困生减轻负担,二来也能为更多的荒岗作个样板田。

张老师做事的风格向来都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于是便在1976年的春天开始了叠地造田——我们先将选好地面上的石头都挪到画好的边线上,用这些石头磊成一个长方形的围墙,四周留几个缺口以便往里面抬土。

这样,我们全体师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造好了几亩高出地面一米左右的"海绵田"。然后,我们又在"海绵田"的北侧盖起了一座房。这座房除了下面的根基是石头,其余都是我们在泥沟里挖来的硬泥块垛起来的。

在拨房子的山脊时,同学们都不敢上去拨山脊。因为,第一是最高处没有搭架子,只能站在墙体上面来垒,很容易掉下来;第二是也没法扯线绳了,很可能会垛歪。这时的张老师感到很为难。我见状说,我来吧。于是我便上去将屋山垛好了;在我垛时,张老师站在地上全神贯注的看着我的动作。

1976年的深秋,我们大队的支部书记承诺我回来在大队锻炼二年,推荐我去上大学(那个年代上大学都得基层组织推荐才能上大学,到1977年才恢复高考制度)。

我在申请退学时,张老师劝我说:"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上次的物理考试,有一道题两个班只有你一人作对了,这很不简单,你应该将高中读完"!但是,我又怕辜负了支部书记的一片好意,所以,我便于1976年深秋的一天退了学。

直到1985年深秋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张台乡政府大门的南侧写《黑板报》时,突然看到张老师(时任县委办主任)和几位县里的领导向大门走来。

我确实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想向张老师问个好,但转念又觉得我只是公社一个小小的文化专干,张老师现在已经是县里的领导,成天接触那么多的人,说不定已经不认识我了。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想不到张老师竟然先向我打招呼、问好。

2001年的时候,《河南日报》记者李树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科苑奇葩绽中原》的新闻报道,文中对我创建的"遂平县保健器材厂"和我攻克心脑血管病这一世界难题的科研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当张老师在《河南日报》上看到这篇报道后,便带领县人大的几位领导来到厂里,对我当面鼓励;到了中午时分,我一再请几位领导去吃饭,张老师都拦着不让去,怕我破费。

2015年的夏天,我准备到上海发展,特意去县人大办公室,与已改任副主任的张老师道个别。那时张老师的身体很强壮,他用非常洪亮的声音鼓励我说:"应该出去闯荡,好男儿志在四方!"

刚到上海的前几年,我委托厂里的办公室主任杜书兰女士,春节时替我去向张老师问个好;后来杜主任离职了,也不好意思再麻烦她了。

虽然我给张老师赠送了我发明的樊字疗法的产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给张老师说过怎样使用。由于张老师太耿直、太坚强了,从不说自己有什么病、有什么困难……不曾想,才七十多岁的张老师,身体一直很好的张老师,竟然突然离世,让人感叹不已。

愿恩师在天堂能和在人间一样快乐!

作者系张惠勤同志张台高中学生,企业家。

来源:豫见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