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贵州日报》头版+整版 | 聚焦移风易俗这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17:12 1

摘要:“以前村里办个丧事,要吹拉弹唱、大摆宴席折腾好几天,花费很大。如今推行‘33治丧机制’,3天就能办结,不仅礼制齐全,还能省差不多1万块钱呢。”近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村村民陈女士为母亲操办丧事后,深有感触地说。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我省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文明新风扑面来

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天堂村院坝协商会议。印江自治县委组织部 供图

“以前村里办个丧事,要吹拉弹唱、大摆宴席折腾好几天,花费很大。如今推行‘33治丧机制’,3天就能办结,不仅礼制齐全,还能省差不多1万块钱呢。”近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村村民陈女士为母亲操办丧事后,深有感触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近年来,我省将移风易俗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着力培育新的文明风尚。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聚焦问题,细化落实针对性政策举措,群众在人情、宴席、彩礼等方面的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步发生积极变化。

“高价彩礼”渐成过往,“简约婚礼”成为新潮流,“合约食堂”里满溢人情味,“文明积分”兑换出幸福感。当下的贵州,正以移风易俗为笔,努力书写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美好画卷。

破旧立新 向陈规陋习“宣战”

2月6日是遵义市凤冈县凤岭街道文峰社区居民安南山92岁生日,他挥毫写下“一概免礼”四个大字,张贴于家门口。

曾几何时,当地寿宴讲究摆百桌、设戏台,动辄耗费三四万元。“孝顺并非靠办一场‘体面’的寿宴来体现,平日的关心与照料才更重要。”安南山将寿宴改为至亲小聚,用真挚亲情替代铺张排场。

移风易俗,破的是陈规陋习,立的是文明新风。在贵州,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坚决“宣战”。

为让移风易俗有规可依,册亨县制定《关于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试行)》,秧佑村经集体商议约定,婚嫁、丧葬等送礼不相互攀比,嫁女实行“一顿认亲饭+一个感恩红包”,还将推行低彩礼、零彩礼写入“禁碑亭”村规民约;黔南州平塘县推行“村民动议、村委商议、乡镇决议”三议工作法,把“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等标准写入章程,创新“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制度,表彰文明家庭;黔东南州黎平县联合吕孖、高求等11个村寨,创新推出“跨村合约”,对婚事彩礼、酒席办理、文明送礼等作出统一详尽的约定,大力营造节俭文明的婚庆新风尚……

“自从有了村规民约的约束,滥办酒席的现象大幅减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得人心,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毕节市黔西市谷里镇自治村村民宋兴感慨到。

创新方式 搭建文明实践新平台

“老马,今天又带啥新鲜故事来啦?”年逾古稀的马国友刚迈进茶馆,木桌旁的老茶客们便笑着招呼。在遵义市赤水市,像马国友这样的 “茶馆嗑子匠”志愿者有500多位,他们穿梭于赶集市场的喧闹声中、农家小院的晒谷场边,乃至田间劳作的短暂歇息间隙,成为乡亲们盼望见到的“新闻发言人”。

移风易俗,既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也离不开柔性的宣传引导。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苗家阿妹用清脆的苗语快板敲响婚俗改革的节奏,侗寨歌师将“喜事新办”融入悠扬的侗族大歌,绣娘们飞针走线,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绣进绚丽多彩的苗绣里。每逢“芦笙节”盛会、“鼓藏节”祭祀等民族节日,村里都会用带着乡音的习俗和民族艺术,展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理念,传递新时代的新风尚。

在贵阳市乌当区,“无高价彩礼、无奢华酒席、无低俗婚闹”的“三无婚礼”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仪选择。此前,王岗村村民花兴川因“吃酒”负担沉重而烦闷。如今,在农村“五治”工作的成果下,他重展笑颜。去年,他响应村“两委”号召,将自家闲置农房改造为“庖汤”农家乐,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获利10余万元。

曾经用于攀比彩礼的晒谷场,摇身变成“文明积分超市”;过去摆满酒坛的堂屋,如今开设了农家书屋;省下的“面子钱”,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里子金”。各地积极创新形式,搭建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明实践新平台。

榜样引领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党员方秋林在其母亲去世后,主动向村委会报备,并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帮助下,按照“丧事最多办三天、礼金最多收50元、酒席最多办15桌”的标准办理丧事。“老方家是全村第一个简办丧事的,他都带头了,我们也要跟上。”村里的人纷纷对方秋林家竖起了大拇指。

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各地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铜仁市万山区将移风易俗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区委书记挂帅,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文明新风,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婚丧嫁娶观念,带动群众自觉行动、广泛参与、全力支持;安顺市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营造出“以文化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今村里形成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气,也不会因婚丧嫁娶、高价彩礼闹不愉快,伤了和气。”安顺市七眼桥镇本寨村村民黄庆平说。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将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文明新风在贵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万个,44个县(市、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合署办公。

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创建春潮涌

黔东南州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村民在“规范婚丧习俗,推进文明新风”议事结果牌上签字。李必祥 摄

黔东南州黎平县吕孖、高求等11个村寨联合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制定“跨村合约”。黔东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黔南州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新风积分超市”鼓励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刘文俊 摄

毕节市黔西市锦星镇邀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居民剪“福”字。胡毅 摄

租辆公交接新娘 婚事简办更温馨

欢乐满满的婚庆公交车。湄潭县精神文明办供图

虽然新婚已两个月,遵义市湄潭县居民杨鹏和郑银凤对那场特别的婚礼仍记忆犹新。

“亲戚朋友们在公交车上有说有笑,一路上都热闹极了。”回忆起当天的情景,郑银凤脸上挂满了笑容。

大红的“囍”字贴在公交车车头,醒目的婚纱照贴在公交车上……2月3日一大早,湄潭县“520”路婚庆公交车出发,电子屏上的始发地、目的地分别为“我们结婚了”和“1314”。

上午9点,新郎杨鹏坐上婚庆公交车去迎娶自己心爱的姑娘。车厢内,红色的蝴蝶结、气球、“囍”字挂件等营造出浓浓的喜庆、浪漫氛围。

杨鹏告诉记者,之前看到过别人用公交车接亲的视频,觉得既经济实惠、环保节能,又增添了不少创意与乐趣。他这个想法提出来后,新娘郑银凤立即答应。“亲朋好友坐在同一辆车内,一起分享我们的幸福喜悦,比大家分散坐在小车里更温馨浪漫。”郑银凤说。

接亲回来的路上,新郎、新娘与20余位亲朋好友一起在车内唱歌、合影,一路欢声笑语。这辆喜庆的公交车一路风光无限,吸引了众多市民拿出手机拍照。

当天,湄潭县鱼泉街道居民刘位亮和黄月美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举办自己的人生大事。

用公交车当婚车是新娘黄月美提出来的。起初有亲戚朋友不理解她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没面子。“面子是做给别人看的,日子是自己过的。公交车做婚车既低碳环保又不失隆重大方,还很独特。”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将婚礼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赞誉。“很多网友送上祝福,点赞我们这种喜事新办的方式。希望这样的婚礼方式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年轻人当中。”黄月美说。

贵州宏懋晨集团湄潭茶人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长代永莉介绍,婚庆公交车选用新能源汽车,根据租赁时间及运行里程收取租赁费,每车每天租金688元到1880元不等,而当地市场上婚庆车队的收费标准一般在1万元左右。选用公交车出行可以大幅压缩婚礼成本,减少铺张浪费。

“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正从过去的‘讲排场’与‘盲目跟风’向个性化转变。我们计划推出公交婚车婚庆服务,让婚礼形式有更多选择,更有创意。”代永莉说。

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精神文明办主任徐时健介绍,湄潭县持续深入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滥办酒席等不文明行为,推行婚礼“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文明新风,积极探索推出“公交婚车”定制服务,打造环保、实用的个性化服务,倡导群众低碳、节俭办婚礼。

“三支队伍”送服务 红白喜事不铺张

“苗家的山寨最迷人,苗家的飞歌醉情怀,醉情怀……”近日,走进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身着苗族服饰的民族文艺服务队正在村文化广场上排练。

“村子里谁家有喜事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感情。”民族文艺服务队队长杨凤说,文艺队成立于2023年,目前有14人,唱歌、跳舞、主持,样样在行。

曾经,凤山村不少村民把办酒视为敛财良机,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人情往来成了生活重担。“大家都觉得别人办了我也要办,不办的话送出去的礼金就收不回来,但办一次就要花几万元,费钱、费时又费事。”说起办酒,村民刘志祥一肚子苦水。

“要想彻底改变农村多年来形成的办酒不良风气,没有人带头是不行的。”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金荣带领村“两委”主动带头示范,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坝坝会等,先后发动160余户村民签订了《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下决心根治陈规陋习。

凤山村人口1200多人,其中苗族占了近三分之一。“我们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组建了民族文艺服务队,免费为办酒家庭提供文艺表演服务。此外,还号召党员和部分热心村民组建了特色餐饮队和志愿服务队,将文艺和服务送上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张金荣介绍。

前不久刚结婚的村民吴敏就邀请了这三支队伍来帮忙举办婚礼。“民族文艺队的表演和志愿服务队的服务都是免费的,特色餐饮队的收费也很合理,如果请婚庆市场服务要花上万元。”说起“三支队伍”带来的好处,吴敏很是满意。

“特色餐饮队明确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按照每桌不超过300元、不超过11个菜的标准,有效减少攀比浪费。现在村里滥办酒席和铺张浪费的情况有了较大好转。我们的志愿服务队现在已经有20多个人,‘人情帮忙’变成了‘自愿服务’,大家都没心理压力。”张金荣介绍。

在成立三支服务队的基础上,凤山村将村民办酒地点全部规范集中到村文化广场,“这不仅方便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也杜绝了占道办酒、乱丢垃圾等现象。”张金荣说。

“在广场上办酒比在家里面宽敞多了,来吃酒的亲戚朋友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帮忙维持现场秩序,让我们少操很多心。”村民允友福对此很赞赏。

凤山村的良招得到了镇里肯定。卫城镇党委委员张健介绍,结合凤山村的经验,卫城镇探索建立1个坝子带动1个寨子(规划场地办酒席)、1个盘子规范1个桌子(规范餐饮标准)、1个册子引领1个村子(发放宣传册强化引导)等移风易俗具体举措,并在全镇25个村(社区)推广。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贵州省委宣传部文明实践处处长李海:党的声音下得去 群众需求上得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省紧紧围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疏堵结合、‘自治、法治、德治’并举”原则,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非法传教、农村赌博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舆论监督等举措,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党的声音下得去、群众需求上得来。

坚持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借鉴“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经验,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实践夯实基层基础,阵地建设更有质量、活动开展更具实效,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全省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更加高昂;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文明节俭、刚健质朴的时代新风广为弘扬;健康向上、多元多样的精神需求有效满足;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文明实践广受欢迎,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贵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奋进之力,围绕“坚持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这个战略支点,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集成、狠抓移风易俗、丰富乡村文化,在优化阵地布局、盘活优质资源、完善运行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打造活动品牌、夯实主体责任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记者观察文明新风融入百姓生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行走黔贵大地,记者触摸到移风易俗的力度与温度:册亨“禁碑亭”将古法化新约;平塘“红黑榜”让文明可丈量;黎平“跨村合约”打破地域壁垒;赤水河畔500余名“茶馆嗑子匠”走村串寨传播文明新风;开阳乡村废弃猪圈变身“零彩礼”主题画廊……

这些创新实践将文明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使节俭新风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追求”,让省下的“面子钱”转化为勤劳致富的“里子金”,使移风易俗从“政府推动”转向“全民行动”,既守住了乡土文化根脉,又培育出乡村振兴的精神沃土,让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成为了看得见的生产力。

破除陈规陋习,各地正以村为主体,以“共商共治共享”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双轨机制,将“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等量化标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志愿服务、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勾勒出一幅“面子”清爽、“里子”丰盈的文明新画卷。

当“合约食堂”飘出饭菜香,当“文明积分”兑出幸福感,当“零彩礼”成为嫁娶新风尚,当物质富裕与精神丰盈同频共振,文明新风便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