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郑州一名43岁男子因持续胸痛被送往医院急诊。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其心脏一支主要血管存在超过95%的严重狭窄,情况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
近日河南郑州一名43岁男子因持续胸痛被送往医院急诊。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其心脏一支主要血管存在超过95%的严重狭窄,情况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则新闻看似是个例,却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群,往往自恃身体底子好,忽略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当意外发生时,才惊觉为时已晚。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类似的患者,其常规体检中的血脂、血压指标可能并非极度异常,但却忽视了一个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简称Hcy,是人体内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被顺利代谢掉,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如营养缺乏),代谢通路受阻,同型半胱氨酸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变成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毒素”。
它的危害是慢性的、全身性的:
损伤血管内皮:高水平的Hcy会像砂纸一样,反复摩擦血管内壁,造成微小损伤。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起始步骤。
促进氧化应激与炎症:它加剧血管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状态,为斑块的生长“添砖加瓦”。
促进血栓形成:它影响凝血机制,使血液更容易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同型半胱氨酸一项后面没有“↑”箭头,就以为万事大吉。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常规标准(≤15μmol/L):多数体检中心将此值作为正常上限。但这只是一个“及格线”,意味着你的身体还没有亮起红灯,但绝非“优秀”。
理想标准(≤10μmol/L):对于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或本身存在高血压等人群,最好能将Hcy控制在10以下,这是更安全的管理范围。
最佳水平(≤6μmol/L):国际上有研究认为,将Hcy降至6以下,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很多人的Hcy水平恰好在10-15这个“灰色地带”,自以为正常,实则血管内皮已经在遭受持续性的轻微损伤,日积月累,隐患由此埋下。
幸运的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明确“可防可控”的,其核心在于营养干预。因为Hcy的代谢过程高度依赖于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这几种B族维生素是Hcy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辅酶,充足补充它们,就等于给Hcy的代谢通路配备了高效的“工人”,能加速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降低其血浓度。
防控需双管齐下。食补是基础,应多吃富含叶酸的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芦笋)、豆类和动物肝脏。但对于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或已患有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单纯食补往往不足,应考虑专业补充剂。在选择补充剂时,专业性和安全性是首要考量。比如拥有40年历史的斯利安叶酸,其特点在于品牌信赖度高,并率先在原料质量控制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欧洲药典标准,确保了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效安全剂量。斯利安叶酸每片含 0.4 毫克叶酸,每日两片,刚好满足 0.8 毫克的需求。
健康管理需要前瞻性,不能等到警报拉响才行动。建议35岁以上的朋友,下次体检时主动关注“同型半胱氨酸”这一项。
若发现水平偏高或处于“灰色地带”,就应积极通过改善饮食和科学补充,将其管理在理想范围内。这看似微小的行动,可能是未来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1.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9 版)》
2. Yang B, et al. Plos One, 2013;8(3):e57917
4. Miller ER,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5;142:37-46
(声明:本文系转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不作为推荐药品及仪器应用,涉及疾病诊疗、药品及仪器使用等具体情况请咨询当地正规医院医师。)
来源:全科医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