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通知胡宗南两名中将埋尸点,其拒领后遭数百寡妇“包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17:02 1

摘要:1948年2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签发“进字第1号战役命令”,宣布西北战场战略转变,从防御转为进攻。

1948年初春,宜川城外的旌旗翻滚,火光冲天。彭德怀精准布下“口袋阵”,成功拿下这场战争。

此战,国军中有两名中将阵亡,战后彭总告知其埋尸地点时,胡宗南却一脸冷漠,置之不理。

彭德怀

几日后,西安绥署门口突然聚集起上百名寡妇,一声声哭喊,将胡宗南推上了民意的审判席……

1948年2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签发“进字第1号战役命令”,宣布西北战场战略转变,从防御转为进攻。

命令中重点明确:围攻宜川,牵制敌军,主力部队则在外围设伏,准备歼灭来援之敌。

彭德怀

宜川,地处黄河壶口瀑布之南,延安东南方向,是陕北要冲。若此城失守,国军在延安的部署将成孤岛。

胡宗南作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自然知道宜川地位的重要性,但对于是否援救,他一开始并未表现出紧迫感。

胡宗南

当时驻守宜川的是整编第24旅,由黄埔二期生张汉初任旅长,其兵力仅剩三千余人。面对西野主力突袭,他即刻发电西安请求援军。

面对支援请求,胡宗南并不着急。他认为:彭德怀不过五个纵队,其中不少部队是由游击队整编而来,兵员不满,弹药短缺,重炮稀少,不具备攻坚能力。相反宜川若能固守,反可作为诱敌之地,一举歼灭西野主力。

胡宗南

面对胡宗南过于乐观的判断,他的参谋长还是提醒道,24旅只有3000兵力,独自坚守,恐怕撑不了多久。

在参谋长的建议下,胡宗南才下令派兵支援当时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带领二十七和九十师,沿洛川和瓦子街方向行进,以解宜川之困。

而胡宗南的计划彭总早已料想,下令在宜川以少部监控,主力纵队在瓦子街至观亭一带布下埋伏。

许光达第1纵队首先抵达宜川外围,2月22日起围困城区。其他四个纵队迅速部署:第2纵队负责西线迂回,第3、第4、第6纵队则沿东南、东北方向收口,形成合围趋势。

刘戡2月26日开始行动,部队从洛川沿公路前进。途中,他敏锐察觉前方有敌情迹象。侦察部队在观亭遭伏,报告显示西野主力正沿山地集结,似乎有大规模设伏之意。

27师师长王应尊建议绕道观亭,以避免侧翼遭袭,刘戡同意,随即加急电报胡宗南请求改道。

但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收到回电。胡宗南的回复却出乎意料,电文中明确指示:“宜川紧急,按原定计划兼程前进。”

他甚至在电报末尾嘲讽:“平时找共军主力找不到,现在到了你们面前了,不打还行?”

刘戡无奈,只得按命令直线推进。

同时西野各部已准备完毕,贺炳炎第1纵队待命断敌退路,王震第2纵队已完成穿插,第3、第4、第6纵队正向瓦子街方向集结,兵力约七万人。

对比之下,刘戡所率部队番号壮观,实则装备不整、兵力不足,两军对比接近3:1。

贺炳炎

2月28日,刘戡部抵达瓦子街附近。当天夜间,彭德怀签发“进字第2号战役命令”,定于29日拂晓总攻。

刘戡部已陷入合围,却仍试图通过部署47旅与61旅沿山地推进,以防遭伏。无奈兵力分散,火力不足,只能按胡宗南命令硬闯埋伏区。

黎明时分,西野军各纵队依令出击,前后夹击,形成典型口袋阵。战斗自29日凌晨打响,至3月1日下午已将敌压缩至不足五平方公里区域。

此役初步成效显现,虽然刘戡尚在组织防御,但从敌军队形与火力布置来看,已明显处于劣势。

而对于当前的情形,刘戡并不意外。自接到胡宗南命令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此战并不轻松。

作为西安绥靖公署麾下第二十九军的军长,他自知整编第二十九军表面上虽号称两个整编师,实际上已是“徒有虚名”。

根据部署,刘戡将率整编第27师和第90师前往宜川,行经瓦子街。然而,从编制和战力来看,早已大不如前。

整27师原应下辖三个整编旅,但此番只集结了第31和第47两个旅;整90师则从改制之初就只有两个旅,第53和第61旅。而这四个旅也非满编状态,每旅下辖的团平均仅两千人,总兵力约两万四千。

行军途中刘戡发现异常,但他得到上级不做调整的命令,也只能在军部内暴怒斥道:“大不了老子钻口袋成仁去!”

语气虽激烈,却也显出无奈。他明白此役结果几无转圜,但仍要执行命令。

2月28日下午,刘戡率军进入瓦子街地带,当夜扎营。他安排各部加强警戒,部署次日推进计划。

29日拂晓,西野发起总攻,战斗全面打响。从这一天起,整编第二十九军正式踏入瓦子街“死局”,陷入彭德怀精心构筑的包围圈内。

整个过程没有转折,没有奇迹。彭德怀布下的是一座完整的“战术口袋”。从兵力部署到时间节点都算得清清楚楚。

2月26日刘戡出发,预计28日抵达瓦子街;29日西野将发起攻击,预计在3月初完成合围歼灭。这场“死局”,从刘戡迈出洛川的那一刻起,就已设定好结局。

刘戡虽为黄埔一期,与胡宗南算得上同窗旧识,但这层关系并未带来实质信任和话语权。

早在抗战时期,刘戡因保护地下党员魏巍而“犯了忌”,后来虽重回战场,却一直未能真正获得重用。这次被派去救援宜川,多少也带有“你做得好就是立功,做不好也有人顶雷”的意味。

刘戡作为军长,严明作为第90师师长,皆是黄埔出身的中将。战役打响后,两人始终坚持指挥作战,试图维持部队的阵型,但面对数量、士气、战术都处于优势的解放军,他们的努力很快被现实击碎。

第一天,整编军部尚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但到了3月1日,西北野战军的总攻如期而至。炮火覆盖了道路两侧所有山头,整编军被迫从主线上撤退到东西不足十公里、南北不满五公里的狭小区域。

此时,刘戡仍在试图指挥反攻,命令四个旅逐次轮换坚守公路两侧高地,但随着阵地一一失守,突围路线被彻底封死,整个军部陷入瘫痪。

刘戡见大势已去,命令部队向南突围。然而此时整编第二十九军早已丧失统一调度能力,大部分官兵或缴械投降,或各自溃逃。

刘戡在混乱中带着少量随从和军参谋长刘振世一路向南逃跑。逃至乙庄寨后,刘戡身边仅剩刘振世一人。眼见突围无望,他准备举枪自尽,但被刘振世及时夺下。

然而天不助人,当他们爬上一处山梁的小土寨时,刘戡再也无法忍受追逃,捡到一颗手榴弹后拉响。片刻间血肉模糊,刘戡之死,终年四十二岁。

作为曾在抗战中屡建战功、负伤致残的“独眼将军”,他最终在解放战争中折戟黄土。

刘戡

与此同时,第90师师长严明亦于另一处战线阵亡。严明,黄埔四期出身,作战勇敢,亲临一线指挥。战至最后阶段,第90师防线被击穿,严明身边卫兵死伤殆尽。

他试图组织残部突围,但刚冲至前沿便被敌方炮火击中。战后有传闻称其被己方通讯兵误杀,或被俘后拒降遭击毙,但根据战场汇总及俘虏口供,严明应为前线阵亡。

至3月3日,驻守宜川的整编第24旅亦被歼,旅长张汉初被炊事员俘获,整场战役以西野大胜落幕。

此役之后,整编第二十九军几乎全军覆没。一个军部、两个师部、五个整编旅,总兵力28000余人,除少数伤亡,绝大多数被俘,成为西北战场上解放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歼胜利。

这两名中将的死讯传回西安时,胡宗南面无表情,仅让人草草记录,既无下令收尸,也未发丧布告。

战后,彭德怀曾下令嘱咐将两位已经阵亡中将的尸体,妥善安置,做好标记,并派人通知胡宗南来领。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受彭总之托,在广播里播报了两位将领阵亡的消息,并告知各位家属,如果想来前来认领尸体,解放军是不会为难的。

彭总这一番做法在胡宗南眼里却是挑衅,他觉得彭总在广播里将其战败的消息公之于众是在嘲笑他,允许家属前去认领尸体更是在瓦解他的军心。

胡宗南在接回尸体一事上,铁了心要和彭总对着干。与此同时,听到消息的刘戡和严明家人,听闻胡宗南久久没有行动,便集合众多战死官兵的遗孀一起去找胡宗南讨个公道。

迫于舆论压力,胡宗南只能派人将刘戡、严明等人的尸体接回来妥善安置。而另一边蒋介石得知刘戡及其部下全部阵亡的消息后也十分气愤,为稳定军心,蒋介石将胡宗南“撤职留任”。

西北野战军在瓦子街的胜利,不仅彻底打破了胡宗南对西北战局的幻想,也使得他在西安绥署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彭德怀凭借其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和铁血手段,成功瓦解了胡宗南的防线,几乎全歼了其主力部队。

宜川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西北的战局,也为解放军的推进打开了更广阔的道路。与此同时,它也让人反思:在历史的潮流中,每一个英雄背后都有无数无名的牺牲,所有的胜利都不能忽视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

来源:一点点小想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