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政8级妻子行政10级,喜花盆种南瓜,抄家三次,次次被人嫌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4:53 8

摘要:1928年春,他进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在那里接触进步思想,逐步投身革命事业。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他转而深入工厂,推动工人组织活动。同年夏,受上级派遣前往淄博矿区,切断家庭联系,以矿工身份潜伏,参与地下工作。

高元贵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早年生活条件尚可,父亲曾在周村经营布庄,叔父管理乡间田产。

这种背景让他从小接受较好教育,七岁入村塾,表现出过人聪慧,得到师长青睐。随后转入苑城学校,小学毕业后考取金陵中学,奠定知识基础。

1928年春,他进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在那里接触进步思想,逐步投身革命事业。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他转而深入工厂,推动工人组织活动。同年夏,受上级派遣前往淄博矿区,切断家庭联系,以矿工身份潜伏,参与地下工作。

这一时期,矿区环境恶劣,他与工人共享劳作艰辛,建立青年团体支部,组织罢工和运煤抗争,推动当地群众运动,在革命低潮中发挥作用。

1935年,高元贵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正值“一二九”运动爆发,他成为学校学生领导核心,带领数千名学生从多所院校汇集,开展抗日示威,对抗当局镇压。这段经历强化了他的革命意志。

1937年秋,党组织安排他返回山东聊城,以国民党军官身份掩护,开展鲁西抗日活动。在冠县设立训练机构,培训青年和教师,多数学员成为基层骨干,成立农民互助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掀起抗日浪潮。

在此期间,他结识齐涛,通过指导对方加入党组织,两人建立革命伴侣关系,共同战斗,贡献于民族解放。

抗日战争结束后,高元贵历任冀鲁豫边区联合会主任、冀南区委部长、行署副主任等职,负责民运和财经工作。1949年,他随军南下武汉,参与临时政府事务。

随着全国解放,工作重心转向建设,他适应转变,投入各项事业。老同志忆及,他坚持原则,反对不当决策,在多次调整中保持勤勉,从不懈怠。

他始终乐观,面对岗位变动仍全力以赴。一次在兰州任职时,险遭不公定性,多亏老领导干预,调往北京避开风波。

1958年,高元贵调任北京地质学院党政负责人,任期至1976年,跨越十八载。他从革命干部转型教育工作者,注重学院发展。

初时学校规模小,仅三个系四个专业三百余学生,他推动扩建,增加实验室和师资。到六十年代,系别达八个,专业二十一个,在校生逾六千。

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分布全国地质一线,贡献于工业建设。他确立校风,强调求实朴素,带头实践,使学院跻身全国重点院校行列,成为亚洲最大地质专业学校。

在学院管理中,高元贵重视教师队伍,关心政治进步,提供业务机会,解决生活困难。对有过失误的师生,他协助落实政策,保护权益,不计前嫌。师生视其为长者,亲切称呼“老夫子”。

1992年校庆四十周年,八十四岁高龄的他现身主席台,全场数千人鼓掌致敬,持续几分钟,体现深厚情感。他推动学院克服困难,反映实际问题,促进迁址调整,为长远发展奠基。

调京后,组织分配城区四合院作为住所。高元贵夫妇行政级别较高,他为八级,妻子齐涛为十级,月薪合计五百元,远高于普通职工。但两人坚持俭朴作风,不改初心。

高元贵对子女教育严苛,禁止特殊待遇。最小女儿高晓力十岁起自行洗衣,家务人员不得协助。

夫妇虽有专车,子女私事一律不用,步行或骑车出行。他要求家庭生活向大众看齐,饭菜简单,每人两碗盛取,回屋食用,从无宴请。

高晓力常穿兄长旧衣,褪色染新,破损补丁,初中时衣裤多带补丁,面对同学目光学会坚韧。夫妇每月省余款项寄往鲁西乡村,援助亲友渡过饥荒,家中实际所剩无几。

高元贵一生体现革命者本色,从矿区潜伏到教育一线,始终保持朴实。他在学院期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质人才,支持国家资源开发。

晚年退居二线,任地质部顾问,1983年离休。近八十岁仍学习外语,记日记笔记。1993年2月21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来源:2333历史研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