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遇刺引连锁反应,美大学课堂变 “战场”,教师人人自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4:44 1

摘要: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讲了性别议题,结果不仅自己被炒,连带系主任、院长、校长一并“下课”,司法部也火速介入调查,而这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背后还有个更大的导火索——保守派代表查理·柯克被刺身亡。

在美国,大学原本被称作“思想自由的堡垒”,可现在,越来越像一场“文化战”前线。

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讲了性别议题,结果不仅自己被炒,连带系主任、院长、校长一并“下课”,司法部也火速介入调查,而这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背后还有个更大的导火索——保守派代表查理·柯克被刺身亡。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那节课,原本是一次普通的教学讨论,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性别议题,一名学生当场提出质疑:“这个话题合法吗?

随后,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仅仅一天后,事情就升级:老师被学校解雇,系主任和院长也被撤职。

十天后,校长马克·威尔士宣布辞职,一位退伍军人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一个课堂话题,牵动整所大学高层变动,也让整个社会看到了“言论自由”在现实中的脆弱。

而在这场风暴的背后,一桩命案让整个舆论彻底失控,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一起袭击中被刺杀,引发全国关注,然而更大的争议来自于一些人对这件事的言论。

田纳西州坎伯兰大学,一名英文系教授和一名校工因在网上发了“关于柯克的不当言论”,被学校迅速开除。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庆祝”柯克之死,被停职并接受调查。

而在得州,仅休斯敦地区,就已经有至少6位教师因为对柯克事件的言论被解雇,甚至连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深夜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基梅尔,也因评论柯克事件被无限期停播。

这场关于“该不该说话”的风暴,迅速从校园蔓延到传媒界。

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庆祝柯克遇害的人理应被开除”,而司法部长帕姆·邦迪起初也誓言要打击“仇恨言论”,她又收回了这番话。

这反复的姿态,也让人看清了言论自由在政治面前的“弹性”。

接下来,更现实的一幕上演了:“全民举报”机制开启。

柯克遇害后,佛罗里达州教育厅厅长直接鼓励大众举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可耻内容”的教师,一个保守派组织“得州价值观”更是表示,他们正在密切监控教师言行,确保他们不在课堂上讨论种族、性别认同、性取向等议题。

老师们的课堂成了“高危区域”,讲课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

有老师说:“以前讲课是为了让学生思考,现在讲课要先想清楚会不会丢饭碗。

随之,被解雇的得州讲师已经聘请律师,准备上诉。

校方的说法是“课程内容不符合教学大纲的合理预期”,但老师方面则坚持,内容完全在大纲范围内,学校从未提出异议。

这场官司,很可能成为未来类似事件的重要判例,但与此同时,得州议员哈里森也没打算收手,他收到学生举报后,亲自将事件公之于众,还强调:“只要还有公立大学在推行觉醒文化,我就不会罢休。”

哈里森的意思很明确:这不是个案,而是一场“运动”。

他甚至表示,希望此事能成为其他大学校长的警钟,换句话说,谁要是敢讲“觉醒”的话题,那就等着“被清算”。

在这种氛围下,大学老师们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得州农工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伦纳德·布莱特说,他自己讲授的内容涉及奴隶制历史、职场多元和包容,这些话题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都非常敏感。

连一节被录像的儿童文学课都可能引发类似风险,谁还敢讲课?

曾经大学是“自由思辨的殿堂”,如今却成了“政治斗争的前线”,讲性别、讲历史、讲多元文化都成了高风险操作,讲课变成了玩命。

结尾:

这场由柯克遇刺引发的连锁反应,彻底撕开了美国高校内部的言论裂痕,一边是保守派高举“清理觉醒文化”的大旗,一边是教师在教学自由与生存压力中艰难求存。

表面上是在争论课堂内容,其实是整个社会在争夺“谁能定义正确的声音”。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