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两点半还有人排队,现在这个点连单都接不上了。”傍晚的天津街头,“粥饼伦”白献英揉着酸胀的手腕,看着店里稀疏的客流叹气。这位因撞脸周杰伦意外走红的饼店老板,近日在视频里的一句“每天得卖300张饼才够本,现在不敢休息”,道尽了网红餐饮褪去光环后的生存窘境。从
“以前两点半还有人排队,现在这个点连单都接不上了。”傍晚的天津街头,“粥饼伦”白献英揉着酸胀的手腕,看着店里稀疏的客流叹气。这位因撞脸周杰伦意外走红的饼店老板,近日在视频里的一句“每天得卖300张饼才够本,现在不敢休息”,道尽了网红餐饮褪去光环后的生存窘境。从流量顶峰的“全国巡饼”到如今精打细算的成本账,他的经历正是无数中小餐饮从业者的真实缩影。
流量的潮水曾汹涌而至。2020年末,出摊卖鸡蛋灌饼的白献英因外貌酷似周杰伦被路人拍上网,一夜之间成了“粥饼伦”。粉丝从各地赶来打卡,最高峰时一天能卖近千张饼,甚至有人专程跨城只为见他一面。借着这股热度,他告别了流动摊位,陆续在保定、天津开出三家门店,还尝试过“全国巡饼”,彼时的他以为“流量能当饭吃” 。但走红时的仓促与准备不足,为后来的困境埋下伏笔——全家没人懂互联网运营,既没做线上带货,也没搭建稳定的客流转化体系,“平台给了机会,我们没接住”。
潮水退去后,成本的礁石愈发刺目。“粥饼伦”给账本算了笔账:天津两家门店,一家房租15万一年,另一家8万,加上十来个员工的工资、水电气损耗,固定支出每月近4万元。按每张饼毛利约5元算,每天必须卖够300张才能覆盖成本。但现实是,夏季本就是饼类小吃的淡季,加上流量持续下滑,单店日销量常跌破200张。此前石家庄的门店因“半年连房租都没挣回来”被迫关闭,更让他不敢有丝毫松懈,“以前还能歇半天,现在每天七点开门守到晚上,少卖一张都心疼”。
他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餐饮行业“流量依赖症”的集体发作。就像云贵川bistro赛道在扩张后陷入供需失衡,“粥饼伦”的落差本质是流量红利与经营本质的错位。走红时的热度多是一次性打卡客流,缺乏复购支撑,一旦营销停摆、新鲜感消退,业绩便直线下滑。更棘手的是同质化竞争——周边陆续开出多家鸡蛋灌饼店,没有流量加持的“粥饼伦”,只能靠口味和性价比留住老客,“别人卖5块我也卖5块,挣的都是揉面烤饼的血汗钱”。
即便如此,这位43岁的老板仍在坚守烟火气。他拒绝跟风模仿周杰伦搞才艺直播,坦言“嗓子不行,没那个天赋”,一门心思扑在饼的品质上,从和面的力道到灌蛋的时机都亲力亲为。为挽回客流,他最近在招聘专业摄影师打理账号,希望通过更真实的日常分享吸引关注,“不是想红,就是想多卖几个饼” 。粉丝的支持成了他的底气,有老顾客特意绕路来买饼,叮嘱他“别着急,我们常来”,这些温暖让他觉得“坚持两年应该没问题”。
从流量宠儿到“卖饼打工人”,“粥饼伦”的故事撕开了网红经济的幻象:流量能带来一时的热闹,却撑不起长久的生意。就像那些只顾营销却忽视菜品的云贵川bistro最终被市场淘汰,餐饮的本质终究是口味、性价比与踏实经营。如今的“粥饼伦”,褪去了网红滤镜,更像千千万万普通创业者——为每天300张饼的目标奔波,在油烟与汗水中守护一家小店的生计。
夜幕降临,“粥饼伦”的饼铛仍在滋滋作响。他说自己从没想过靠网络发财,只想把饼做好,让员工有口饭吃。流量的退潮或许带走了喧嚣,但也让他看清了生意的本质。对他而言,每天多卖的一张饼,比曾经的千万流量更实在;食客口中的一句“好吃”,才是最稳的生存底气。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