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秀图书品牌|薄荷实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4:02 1

摘要:“薄荷实验”(MintLab Series)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孵化的社科学术出版品牌,专注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以“薄荷”的清凉治愈寓意和“实验”的创新精神命名,品牌强调推动学术知识的公共化,探索交叉议题出版实践中的独特定位。品牌主张

推动学术与公共对话的社科出版品牌

一、图书品牌基本情况

“薄荷实验”(MintLab Series)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孵化的社科学术出版品牌,专注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以“薄荷”的清凉治愈寓意和“实验”的创新精神命名,品牌强调推动学术知识的公共化,探索交叉议题出版实践中的独特定位。品牌主张“像土著一样思考”(Think as the Natives),强调理解与共情,不仅传递知识,更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共讨论的切入点,致力于搭建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自创立以来,薄荷实验坚持高质量内容导向,持续深耕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议题,已累计出版图书50余种,总销量突破百万册;系列图书被多所“双一流”高校社科专业列为推荐阅读书目,成为中国公共人类学出版的标志性品牌之一。品牌出版物涵盖原创专著与译介精品两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

例如:

原创作品《过渡劳动》深入剖析平台经济中的算法困境与劳动尊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17项重大成果名单,版权已输出至韩国、荷兰等国家;


译著《事实与虚构》荣获第十六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图书奖;


《末日松茸》入选2019–2023年“全国人文社科高被引图书TOP1%”;


《游戏直播简史》荣登2025年“上海好书”半年榜;


《生活在写作之中》《生熟有道》《封面之下》《影子母亲》《依海之人》等多部作品多次入选知名媒体年度书单,并被广泛引用于高校课程与社会讨论中。

二、品牌建设特色与经验总结

(一)编辑队伍建设:

形成专业化与学术化并重的青年编辑团队

薄荷实验拥有一支全员具备 “双一流” 高校研究生学历背景的青年编辑队伍,成员多具有扎实的学科背景与学术阅读经验。品牌实行 “主编 + 项目编辑” 机制,鼓励编辑深度参与从选题孵化、书稿结构重构到传播路径设计的全过程。

为进一步增强编辑的研究感知与内容判断能力,品牌设立 “薄荷实验研究员” 制度,鼓励编辑参与学术会议、作者共读会、新书发布等活动,不断提升对前沿议题的洞察力。团队成员曾获 “上海市优秀编辑”“当当网年度优秀编辑奖”“《出版人》杂志年度编辑”“LESS 新世相出版奖年度编辑提名” 等荣誉,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编辑的活力与担当。

薄荷实验图书分享会海报

《生活在写作之中》图书分享会(图片来源:方所北京店)

《事实与虚构》图书分享会

薄荷编辑在中信书店“编辑开放麦”活动

薄荷实验秉持“长期主义与共同体理念”,围绕“译者—读者—作者”的成长路径,构建了稳定的人才生态圈。薄荷作者与译者多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具备扎实田野经验和跨学科能力。品牌通过共创机制参与书稿结构设计、写作节奏管理、出版后的传播,保持作者黏性达80%。

译者队伍多由国内外高校的青年学人组成,品牌设有长期协作机制,支持远程协同翻译、双向审校与术语讨论。此外,品牌在“上海医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沙龙”“人类学训练营” 等平台上积极搭建开放式学术交流通道,持续支持作者与译者的学术传播实践与公众互动,强化品牌的公共影响力与专业凝聚力。

(三)营销发行与影响力建设:

融合传播路径,注重质量导向

在营销与发行方面,薄荷实验秉持“唯高质量不破”的传播原则,拒绝流量短期化操作,注重内容与读者的深度链接。品牌线上渠道以豆瓣、小红书、B站为核心,形成以真实读者反馈为主的口碑传播矩阵;线下则通过讲座、市集、书展等形式深入读者社群,至今已在全国30余个城市开展活动200余场。

薄荷实验获得刀锋图书奖2023年度出版品牌提名;

连续两年(2023、2024)获得豆瓣年度出版方club

薄荷实验参加过的一些图书市集

薄荷实验展位前的读者,2025北京图书市集

(图片来源:2025北京图书市集主办方)

薄荷编辑在2025济南图书市集

薄荷编辑在2025北京做書图书市集

品牌与60余家城市书店建立长期合作,设立专属陈列架,并加入“独立书店好书推荐联盟”,实现高品质图书的精准触达。发行策略方面,薄荷实验积极尝试“纸书 + 音频”“纸书 + 衍生播客”等内容延展路径,同时推动纸书分成、音频分成、服务分成等多种创新模式,有效保障作者收益与作品持续影响。

万圣书园的《离开学术界》海报

《过渡劳动》上架微信读书、帆书APP

在社会影响层面,薄荷实验强调出版的公共性。例如,《寻找门卫》通过千余名读者投稿实现跨媒体共创,推动社区对话与情感表达,在学术传播与社会沟通之间建立了有效连接。《诊所在别处》通过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周的活动促进医学与人文的对话,进一步展示了社科出版在推动跨学科交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文化关怀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周的《诊所在别处》图书分享会

面向未来,薄荷实验将继续秉持“出版作为社会方法”的核心理念,拓展公共人文与社科出版边界,探索数字出版与融合传播的深度融合路径。主要规划方向包括:

内容布局拓展:持续聚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核心领域,重点布局医学人类学、环境社会学、数字民族志等前沿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青年学者研究的全球表达。

智能出版探索:研发“薄荷实验知识助理AI”原型系统,尝试AI辅助术语转译、田野资料处理等环节,为智能社科出版提供可行样态与伦理思考。

融合传播矩阵构建:推进“图书+播客+展览”的一体化传播路径,结合线下展览、学术论坛、文化市集等平台,打造多元交叉的公共文化生态。

依托已有出版成果与团队基础,薄荷实验将持续探索社科知识的传播与转化路径,积极回应AI时代和人文出版转型带来的新课题新方向。

你在看我吗?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