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30年时世界杯赛事成立100周年,据美国《纽约时报》透露,国际足联正在斟酌,要在2030年的世界杯扩军至64支球队,国籍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也对这个提议比较感兴趣。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30年时世界杯赛事成立100周年,据美国《纽约时报》透露,国际足联正在斟酌,要在2030年的世界杯扩军至64支球队,国籍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也对这个提议比较感兴趣。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就表示,亚洲区的名额增加至12.5个,那么国足能够晋级世界杯的概率就加大,那么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利吗?
世界杯扩军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体育故事,而是一部商业和政治交织的编年史。
FIFA的收入就像滚雪球,从俄罗斯周期的65亿美元,到卡塔尔惊人的75亿美元,再到已经板上钉钉的2026年48队世界杯,营收预计将飙升至110亿美元。
有专家骆明分析,如果64队的疯狂构想成真,这个数字恐怕要再翻一番,那钱从哪来?看看那些挥舞着支票的赞助商就知道了。
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企业砸下近14亿美元,成了最大的金主群体,这让国际足联清晰地看到,把更多人口大国拉进世界杯这个圈子,商业潜力是多么巨大。
提案方乌拉圭的小算盘同样精明,作为百年庆典名义上的发源地,他们在大局已定由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主导的盛会中,急需为自己和南美足球争取更多话语权。
然而,商业上的盆满钵满,很可能要以牺牲竞技纯粹性为代价,扩军确实给了更多亚非国家圆梦的机会,这在政治上绝对正确,符合足球运动全球推广的逻辑。
但另一面,是业内人士对比赛“注水”的深深忧虑,更多实力差距悬殊的对决,会不会让小组赛变得味同嚼蜡?世界杯这块足坛最高殿堂的“金字招牌”,会不会因此褪色?
对南美这种传统足球强区来说,问题更严重,一旦出线名额多到离谱,他们那一向以惨烈著称的预选赛,可能就成了走过场。
这不仅打击观赏性,甚至会动摇一些国家足协赖以为生的转播分红,而在欧洲,那些豪门俱乐部早就怨声载道了。
因为更长、更密的赛程,球员的身体消耗太大,他们势必会掀起新一轮的反对浪潮,就像当年那个“两年一届世界杯”的计划,最终不也是因为阻力太大而不了了之吗?
就算我们把竞技层面的争议先放一边,把64支球队凑到一起的宏伟蓝图,也面临着一堆现实难题。
比赛场次从32队时的64场,到48队时的104场,如果真到64队,那就要奔着128场去了,这个规模的增长是指数级的,对任何主办国都是极限考验。
卡塔尔那2200亿美元的投入虽然是个例,但如今没个100亿美元,世界杯的门都摸不到,成本如此高昂,多国联合承办已经是唯一的出路。
可比赛翻倍,意味着安保、交通、住宿这些基础设施的压力也跟着翻倍,有专家陈点点就直接质疑,作为提案方的乌拉圭和它的南美伙伴们,到底有没有意愿和能力,去承担这份额外的沉重负担?
每次世界杯一传出扩军的消息,中国球迷的心情总是五味杂陈,一边是“国足这次有戏了”的兴奋,另一边又是“国际足联为了中国市场真是煞费苦心”的自嘲。
这种复杂情绪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对那些实力在及格线徘徊的球队来说,扩军到底是捷径,还是一个美丽的幻象?
还记得当初扩军到48队,亚洲拿到8.5个名额时,舆论也是一片乐观,可几年过去了,国足的亚洲排名从前十左右滑到了十三名开外,现在踢泰国、新加坡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事实证明,规则给的红利,永远也追不上实力滑坡的速度。
国内的足球圈内人士对此看得很清醒,他们觉得,与其指望天上掉馅饼,不如脚踏实地,在现有的18强赛里,能拼个小组第三或第四去打附加赛,就算完成任务了。
真正的希望,不在于世界杯把大门开得多大,而在于我们的U20这些年轻队伍,能不能在亚洲赛场上重新找回竞争力,否则,就算大门敞开,我们也可能只是从门缝里,看着别人狂欢的背影渐行渐远。
说到底,世界杯的门票,终究要靠实力去抢,而不是靠数学题算出来的。
来源:Fukasa超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