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耕的时候谁还会留意地下埋着什么?可1971年春天,陕西乾县梁山下,两位农民就这样一锄头挖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秘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春耕的时候谁还会留意地下埋着什么?可1971年春天,陕西乾县梁山下,两位农民就这样一锄头挖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秘密。
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块石头,硬得不像话。
再往外刨一点,才看出个轮廓——眉骨高,眼窝深,鼻梁挺。
这不是普通石块,是个人头。
还是石头的。
这一下可热闹了。
考古队很快赶过来,周围村子也开始有说有笑地传开了,“乾陵的石人,找着头了”。
乾陵是谁的陵?说起来也不复杂。
大唐女皇武则天和她丈夫李治——高宗皇帝,一起葬在了这里。
那时候山陵讲究风水,讲究气势,选的都是不容易动土的地方。
乾陵建得早,从高宗还在世时就开始修,几十年后武则天去世,合葬才算真正完成。
山门前立了块巨大的石碑,不刻字,光滑如镜。
那是她自己留下的主意,谁也别给她评功过,留着后人慢慢看。
可在这块“无字碑”前头,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六十一尊没有头的石人。
不是一两尊,是整整六十一尊。
没人知道这些石像原来长什么样,或者说,没人确切知道它们的头去哪了。
直到那年春天,那锄头一下下地把土拨开,才真相初现。
后来陆续挖出来不少头部,都雕得很精致。
浓眉、深目、高鼻梁的都有,一看就不是汉人面孔。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些石像到底是谁?头怎么没了?什么时候掉的?又是谁动的手?
往前倒得倒到唐朝最强盛的那段时间。
那时候的唐朝国力强盛,四方朝贡。
乾陵前的石人,其实是根据各地使节、藩属国首领的样貌雕的。
从服饰到五官,细节都讲究得很。
有突厥、有波斯、有高丽,也有中亚各族。
每一尊都立在陵前,朝着皇陵方向,表示臣服和敬意。
说白了,这些石像不是给武则天看的,是给后来人看的。
可也正因为它们象征着“万邦来朝”,所以在唐朝之后的某些朝代,成了麻烦。
谁也说不清是哪一朝动的手,元朝的兵?五代十国的盗墓贼?还是明朝时候的大地震?都有可能。
但也有一些记录,提到明代某些地方官出于迷信,觉得这些石人“夜里走动”,吓人,用铁锤砸头。
听起来有些荒唐,可那时候人信神信鬼,很多事儿不是讲道理能解释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朱元璋不喜欢唐朝太“胡化”,看不惯这些外族面孔,干脆让人把头都敲了。
有没有确凿证据?不好说。
但朱元璋确实在清理前朝遗迹这件事上,下过不少狠手。
头掉了,身子却还站着。
风吹雨打了上千年,就那么站着。
有些石像的衣纹还看得清。
靴子样式、腰带颜色、帽子的形制,哪国人一看便知。
但偏偏脸看不见了。
直到1971年,才终于找回了几张“脸”。
有一尊头像,眼角还刻着细细的皱纹,看得出是个上了年纪的西域长者。
还有一尊嘴角微扬,像是做了手势礼的波斯使者。
这些人,可能当年根本没来长安,是朝廷按画像、记载雕刻的。
可他们的脸,千年之后还刻在石上。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引来了更多研究的人。
有人翻《旧唐书》,有人查《资治通鉴》,也有人去现场一个头像一个头像地比对。
那时候考古条件不好,连个像样的照相机都紧缺。
但大家都想搞清楚,这些石人,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石像对面,立着一块无字碑。
碑是空的,石人也没头。
像是一个朝代的两个问号。
武则天在位时,对外族的态度其实相当开放。
她重用少数民族官员,鼓励边疆通商,那时候的长安城,走一圈能听见七八种语言。
从这点看,乾陵前的这些石人,不单是装饰,更是她一生理念的延续。
可惜后来的朝代,不一定认同。
乾陵曾多次遇到盗墓贼。
唐末黄巢军铲平了半边山,还是没能进去。
五代温韬挖着挖着,突然暴雨倾盆,只好作罢。
再后来,民国的孙连仲找人也试过,死了人,挖不动。
乾陵一直没被挖开。
那些石人,就一直站着,没头也站着。
直到1971年,那些被埋了几百年的头,一个个被刨出来。
头和身子,终于又见了面。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它们是“妖石”了。
参考资料: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李贤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陕西省文物局编,《乾陵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来源:招财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