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爷爷用粮食换来的奶奶:那张卖身契救了我们全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3:08 1

摘要:我奶奶这一辈子,就差那么一丁点儿就让人当“地主婆”给斗了。多亏我母亲从炕席底下摸出来那张发黄的纸,要不我家那会儿,在文革那会儿就得垮了。

我奶奶这一辈子,就差那么一丁点儿就让人当“地主婆”给斗了。多亏我母亲从炕席底下摸出来那张发黄的纸,要不我家那会儿,在文革那会儿就得垮了。

这话得从头唠起,我奶奶那头婚嫁得才叫一个憋屈。

“你奶奶当初嫁那头一家,就跟卖出去牲口没啥两样。”当年我母亲盘腿坐在炕上,手里搓着苞米粒,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

那会儿是旧社会,奶奶才十六岁,被她爹用两袋高粱就换给了三十里外李家庄的地主家。

那时穷,粮食金贵,你奶奶家人口多,女孩多,都是换粮食嫁出去的。

那地主家的儿子是个痨病秧子,整天咳得跟破风箱似的。我奶奶过门那天,拜堂都是人搀着的,拜到一半新郎官就咳出血来了。

“你奶在那家过得啥日子?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我母亲把苞米粒搓得哗哗响,“那么大的宅院,轮到她做饭的时候,掉个米粒都得挨骂。有一回熬小米粥,锅边沾了几粒,婆婆直接把她饭碗夺了,饿了一整天。”

我爷爷那时候是赶大车的,常从李家庄过。有回看见我奶奶在井边哭,辫子散了一半,脸上还有巴掌印。我爷心软,从怀里掏出个窝头递过去。就这么着,俩人算是认识了。

四年后那痨病鬼到底没熬过去。地主家觉得我奶晦气,又嫌多张嘴吃饭,就放出话要“打发”了她。我爷听说后,揣着三斗小米、两袋苞米和二斗麦子就上门了。

地主老财眯着眼扒拉算盘:“这媳妇还能生养,再加半袋盐。”

我爷爷咬牙把棉袄当了,总算凑齐了。那天我奶就抱着个包袱,跟着我爷走了二十里路。到家时天都黑透了,我太奶奶熬了一锅苞米面糊糊,我奶喝了三碗。

后来我奶跟我爷生了我爹和两个姑姑,日子虽然紧巴,但奶奶总算能挺直腰板做人了。谁成想,刚解放那阵,麻烦就来了。

村里有个二流子王老五,以前给地主家看家护院过。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积极分子,非说我奶是“地主婆”,要拉去游街。

我母亲当时怀着我二哥七八个月了,挺着大肚子就去干部那理论:“我婆婆是被卖到地主家的,咋成地主婆了?”

王老五翘着二郎腿:“她给地主家生过娃,那就是剥削阶级!”

这事闹腾了半个月,最后是我爷爷把当年中间人请来作证,才算了结。可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呢。

到了六六年,运动越来越邪乎。王老五当上了革委会小头头,又盯上我家了。他无非就是想要我家多出点钱而已。我母亲没给,他就把大字报贴到俺家院墙上。

“打倒隐藏的地主婆!”红纸黑字,看得人心惊肉跳。

第二天就来了一帮戴红袖箍的,要拉我奶去批斗。我奶吓得直哆嗦,我爹抄起铁锹要拼命,被我母亲死死拦住。

“等等!”母亲突然冲进里屋,从炕席最底下摸出个油布包。层层打开,是张已经发脆的纸。

“各位同志看看,”我母亲把纸抖开,“这是当年那家卖我婆婆的契约,白纸黑字写着‘用三斗小米、两袋苞米、二斗麦子换杨氏’。”

工作组的人推推眼镜,念出声来:“……自此杨姓女子与李家再无瓜葛。”念完了,院子里静得能听见喘气声。

后来那帮人灰溜溜走了。王老五没过多久也因为贪污被撤了职。我奶奶活到九十三,临走前还念叨:“那张纸比命还金贵啊。”

现在这张卖身契还在我家匣子里放着。母亲活着时常说:“啥叫历史?就是你奶掉在锅台边的那粒小米,现在还在咱家炕缝里卡着呢。”

可不是么,那些年月的苦啊难啊,都跟这小米粒似的,看着不起眼,可嚼在嘴里,够咱品一辈子的。

来源:敏霞唠家常09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