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坚守中传承 在变革中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2:46 1

摘要:走进被称作“杂技文化方舟”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展陈基本完工。近2000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将以“角抵肇源”“百戏繁衍”“九籍吴桥”“蔚为大观”“行俗薪传”“艺兴百业”“五洲同台”七个单元展现吴桥杂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游客不仅可以通过文物、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杂技文化

在坚守中传承 在变革中发展

——吴桥杂技文化绽放新时代

省级非遗项目吴桥杂技飞叉第四代传人彭立新在杂技小院表演。魏志广 摄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在即,以“天下杂技第一乡”为主题的杂技文化艺术展,也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走进被称作“杂技文化方舟”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展陈基本完工。近2000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将以“角抵肇源”“百戏繁衍”“九籍吴桥”“蔚为大观”“行俗薪传”“艺兴百业”“五洲同台”七个单元展现吴桥杂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游客不仅可以通过文物、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杂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沉浸式体验杂技表演,身临其境般感受杂技文化的魅力。

漫步展厅,仿佛进入了写满江湖传奇的世界。从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到杂技大世界的常态化演出,从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到校园课堂的普及教育,再到国内市场的首屈一指、国际舞台的熠熠生辉……传承了3000多年的吴桥杂技文化,凭借惊、险、奇、绝的真功夫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更在与新领域、新时代的融合中实现华丽转身,绽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世代相传 延续杂技文脉

吴桥杂技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老杂技艺人的坚守和带动下,一代代新艺人接过“接力棒”,投身杂技事业,将吴桥杂技的“文脉”长久延续下去。

一位瘦削的老人,将一枚钢球吞入腹内,伴随着一阵运气、一声低吼,钢球咚的一声从他口中滚到地面……来自“江湖八大怪”之一李印怀的“吞钢球”表演,是吴桥杂技大世界内深受观众喜爱的热门节目。

李印怀是硬气功第5代传承人,掌握了“吞钢球”“掌劈顽石”“气断铁丝”“力顶千斤”等杂技技艺。为了不让这些绝技失传,古稀之年的李印怀仍然坚守在舞台上。

祖上四代均为气功艺人的李印怀属于“门儿里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走江湖的杂技艺人,他从记事起就跟随父亲李福友学艺,13岁便独自闯江湖卖艺。李印怀的儿子李亮也继承父业,从6岁起即随父亲学起了杂技,现在杂技大世界表演“上刀山”等节目,有“新江湖八大怪”之“怪腿李”之称。

家族传承,是吴桥杂技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彭立新一家、李印怀一家、何书胜一家……在今天的吴桥,活跃在舞台上的杂技家族,依然承担着传承杂技的使命。其中,杂技艺人张玉君的大家族有四五十人,有一半从事杂技演出事业。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杂技文化,吴桥县注重非遗传承人培育工作,先后有76名杂技艺人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春华等36名传承人长期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驻场演出,使“蹬大缸”等绝活常态化呈现。表演之余,他们不遗余力培养新人、传授技能,只为将那些宝贵的绝活儿永远地传承下去。

而于1985年创办的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为我国各省市杂技艺术团体培养、输送了大批杂技人才,也为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培养了多批杂技学员。这所学校推出的杂技节目,屡次在国内外杂技大赛中斩获大奖。

在吴桥县,还活跃着130余家各类杂技文化团体、企业,为杂技文化传播、杂技人才培养发挥着作用。吴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书胜创办的长发杂技团,现有成员100余人,可表演杂技、魔术、驯兽等60余个传统项目。杂技团的艺人们赶赴各地演出,用精湛的表演让更多人看到吴桥杂技、爱上吴桥杂技。

为了普及杂技文化,吴桥县还大力实施“杂技驻校园”工程。这项工程相继在全县10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落地实施,让近3万名学生在学校学习杂技文化、体验杂技技艺。各学校在深挖身边杂技教练资源基础上,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条件与爱好选择一两个杂技、魔术项目进行深挖打造,做到“人人会一手,师生通杂技”……杂技教育的普及,让“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得到了生动诠释。

活态传承 永葆艺术“青春”

在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的“杂技小院”,几名年轻杂技演员正在加紧备战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托举动作必须精确到厘米,否则可能摔倒。”何书胜一边指导、一边示范。看到演员们刻苦练习的场景,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纷纷感慨,在这里读懂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

练杂技是项十足的苦活儿、累活儿。传承杂技文化重任当前,如何让杂技这项传统技艺更好地吸引年轻人?何书胜有妙招。他带领团队“老活新做”,将流行音乐融入传统杂技“十样杂耍”,设计出集音乐、舞蹈、杂技于一体的精彩节目;古彩戏法“大变活人”通过灯光特效升级,成为爆款节目。

这个杂技小院,不只是一个练功场,更是杂技文化的“基因库”。这里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杂技器械,如“十样杂耍”中的飞刀、顶碗等,还有上一代吴桥杂技艺人走南闯北的马戏大棚模型,俨然是一座小型的杂技博物馆。同时,游客还可以在“杂技小院”现场体验高跷、抖空竹等项目,一系列“花活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吴桥杂技。

目前,吴桥县已在17个杂技村推广“杂技小院”模式,在培养专业杂技人才的同时,尝试建设杂技主题民宿、研学基地,并开发杂技文创产品等,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杂技之乡”的魅力。

“传承不是守旧,得让年轻人愿意学、观众愿意看。”吴桥杂技飞叉第四代传人彭立新说,战凌霄和高福亮两个年轻人来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看表演时,被飞叉表演吸引,随即向他拜师学艺。现在战凌霄已是浙江横店影视城演出队队长,高福亮也在杭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打破空间限制,王立刚等杂技艺人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通过现场直播、视频科普等形式,传播杂技文化。一些远在他乡的杂技爱好者,在看到视频后特意来到吴桥“拜师学艺”。“看到有人愿意学,我既惊喜,又感动。”王立刚说,这么多年传下来的绝活儿,可不能断了档,要一直传承下去。

活态传承的独具匠心,最终化为舞台上的精彩呈现。如今的杂技节目,不仅绝活儿多,还将音乐、舞美、声光电技术融入其中,让传统的杂技表演更具艺术表现力。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江湖大剧院,演员们完成360度翻转、空中跳跃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荧光材质的服装在昏暗灯光下划出绚丽轨迹;多媒体技术打造的“大运河”影像在背景屏流淌,演员们的表演与光影交织,仿佛重现了吴桥艺人沿运河闯荡江湖的场景……

源远流长的吴桥杂技文化,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这些突破传统的尝试,让古老的杂技艺术不仅不会因时光流转而褪色,而且在历久弥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旅融合 打造杂技之城

在吴桥杂技博物馆陶俑厅,100多件杂技陶俑在科技手段加持下,活灵活现地“动起来”,瞬间将人拉回到杂技文化萌发的年代。在这里,游客还可以通过AI技术把自己“换”进杂技小视频,体验一把扮演杂技主角的乐趣。

杂技节“回家”,让吴桥杂技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举办杂技节的契机,吴桥县倾力打造了东方杂技城、杂技幻乐城、杂技博物馆等场馆,不仅可以满足赛事举办的各项要求,也将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成为未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多年来,围绕杂技文化资源,吴桥县逐步构建起集杂技教学、演出、旅游及道具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杂技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实现了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围绕“做活做火杂技演艺产业”这一目标,吴桥不断提高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鬼手居等演出剧场利用率,实现杂技演出常态化。加强“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互动,通过市场化运作,适时推动各类文艺团体优秀作品交互驻场商演。通过丰富和完善景区旅游业态和演艺内容,逐步将“九月庙会—吴桥欢乐汇”打造成常态化休闲旅游场景。充分利用春节、清明、五一等节假日,推出“开城仪式”“百戏大舞台”“新江湖八大怪”等旅游品牌,举办新春非遗庙会、江湖之夜灯光秀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借力新兴传播平台,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拍摄《云上的阿拉贝斯克》等杂技主题短剧,让杂技文化在轻量化、强互动的叙事场景中,得以更好地传播。

杂技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走进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杂技道具订单。“杂技道具是杂技的第二生命,近年来,依托吴桥杂技这块金字招牌,我们的道具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企业负责人周文明说,在吴桥杂技节目代表作之一《龙跃神州——中幡》中,他尝试改用碳素材质,成功将中幡重量缩减至1公斤,道具重量轻了,演员们在表演中加入了翻、转、腾、传、顶等技巧。可见,吴桥的杂技产业与杂技文化,早已在融合发展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千年江湖传奇,今朝再谱新篇。曾经在街头撂地的“江湖绝活儿”,如今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符号,吴桥杂技用千年的坚守与创新,延续着永不落幕的艺术传奇。(记者 王汝汀)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