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疆牙克石这片广袤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无数的奋进故事。从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到中东铁路沿线的红色印记;从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寻常巷陌间的群众欢歌笑语,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幅多元而绚丽的文化图景。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农耕文化
在北疆牙克石这片广袤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无数的奋进故事。从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到中东铁路沿线的红色印记;从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寻常巷陌间的群众欢歌笑语,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幅多元而绚丽的文化图景。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农耕文化……每一种文化都独具特色,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牙克石融媒开设“寻迹北疆文化”专栏,让我们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鲜明底色和精神旗帜,也是林都牙克石历史长河中最隽永的色彩。多年来,牙克石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不断强化红色文化传承,充分展示红色文化价值。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将北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林都牙克石这座温暖的城,在呼吸间,在血脉里,在风骨中——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国梦赋能!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林都牙克石坐落于大兴安岭的山水之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留下众多宝贵红色故事和红色遗迹,如暗夜灯塔、如海上坐标,指引航行者前行。
牙克石地处大兴安岭门户,满语意为“要塞”,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先烈也在这里留下许多英雄事迹。192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博克图机务段建立呼伦贝尔地区首个党支部,发展第一名党员是当时铁路机务段的锤工、列车给油工鄂继舟,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组织撤离博克图,鄂继舟与党失去联系;1931年,因兵变失败,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韩源波被捕,面对敌人种种酷刑韩源波威武不屈。1931年1月14日早7时,韩源波等5名共产党员英勇就义,他们是最早在东北军中因开展革命斗争而牺牲的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期间,大兴安岭林区各民族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搜集情报、破坏交通、切断有线通讯、袭击敌人哨所、设法打入敌军内部瓦解分散敌人、为苏军当向导等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活动,有效钳制日伪军侵华战争脚步;博克图博安医院 、博克图红色国际交通站,这些藏匿在大兴安岭林区深处的秘密活动站记录下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推动下,纷纷组建抗日武装,在牙克石巴林、博克图、乌奴耳、免渡河一带,曾活跃着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多次袭击侵华日军控制伐木场,在行动中他们消灭日伪军,解救被俘的抗联战士,缴获许多民用及军用物资,积极干扰、摧毁侵华日军战略计划。侵华日军曾调动两万余名日军、伪军对这支队伍开展围剿,由王明贵、王钧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牙克石留下的印迹不是很多,但却是牙克石历史中尤其是抗日斗争史上不可磨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始建于1897年的中东铁路遗址,是横跨欧亚大陆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铁路,兴安岭隧道是中东铁路较大的建筑工程之一,系建成一百多年仍在使用的全国重点文物;牙克石中东铁路遗址博物馆,2008年设立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兴安岭铁路隧道、兴安岭螺旋展线、百年机车库等六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23公里长的地段上,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克图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位于百年机车库19号、20号库内,被命名为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刘少奇主席纪念林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中段西北坡图里河林业局施业区,始建于1987年,至今已经历4次修缮,松柏绿树,雕刻群像,交相辉映,折射出刘少奇主席纪念林的宏伟与庄重;汇流河烈士陵园始建于2013年,位于牙克石市火葬场东侧,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现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崔曾女是伊图里河林业局退休老党员,一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献给林区开发建设事业,把终生积蓄63900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她的模范事迹,激励全林区党员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博克图革命烈士纪念碑,是1947年博克图群众集资修建的护路军六团烈士纪念碑,正面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202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兴安岭上永远不朽的历史丰碑……
文物凝眸,静守岁月。如今,这些红色文化记忆符号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林都牙克石的亮丽名片,以全新的生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寻和感受!
牙克石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和精神内涵,积极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市域内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刘少奇主席纪念林、崔曾女纪念林、牙克石烈士陵园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党课、现场教学、研学实践、祭奠英烈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四有”机制,落实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对现有81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并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切实夯实文物保护“四有”基础;2019年1月,博克图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讲好文物故事,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共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牙克石市还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开发出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绰源国家森林公园;博克图百年机车库、煤田辽代东城址、牙克石汇流河烈士陵园、牙克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服务中心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旅游新地标,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成为唤起无数中华儿女心灵深处情感共鸣的精神圣地。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近年来,牙克石市全域打造“红色矩阵”,加强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意表达、推动多元主体线上线下多维度传播,打造一批深挖“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的感动人、鼓舞人、令人荡气回肠的精品文化。由牙克石市乌兰牧骑邱志成倾情打造的中东铁路遗址主题情景剧《红色兴安》入选内蒙古重大文艺项目,目前剧本完成第5次修改,计划2025年汇报演出;由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魏民讴创作的配乐诗朗诵《石榴籽抱成团》,通过对石榴籽紧密排列、相互依偎的生动描绘,强调民族团结如同石榴籽紧密聚合,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目前,诗朗诵《石榴籽抱成团》参演大型演出5次,“六进”惠民演出25次;计划打造传承讲述伊图里河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事迹的舞台剧《崔曾女》……打磨多部经典剧目只是牙克石市聚焦优秀文艺精品、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举措之一,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牙克石市还深挖市民群众文化活动潜能,厚植红色内核,用红色文艺点亮群众美好生活,两所老年大学培养出众多文化爱好者、传播者,市民群众自发形成宣传队伍,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如火如荼,连续多年举办“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把文化大餐送进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厂矿企业,通过一系列文艺作品宣传推广,让市民群众感悟家国情怀,感受北疆文化魅力。
传承红色文化血脉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近年来,牙克石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措并举传承文化血脉。2023年,牙克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牙克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研学基地,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全市各学校、各部门以沉浸式、开放式、互动式推开红色文化传播行动,“精准滴灌”党员干部、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在实践中形成风格各异的“主题教育圈”;还充分利用北疆文化资源,依托全市各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形有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市形成讲好北疆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一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强化对青少年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赓续红色基因;历史文物守护者刘会清被誉为“百年小镇的守护人”,他不仅致力于文物的收集与保护,更是将这些历史的碎片串联起来,讲述给每一个人,让听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丽。
如今,在林都牙克石的广袤热土上,还活跃着一支由抗战军人组成的红色文化义务宣传员:李书新、王希才、任少雄、韩成荣、李庆甲、陈吉星、毕发林,曾经的他们激情热血投身革命,以青春之名,书写对祖国的清澈挚爱,而今的他们星罗棋布在各街镇,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成为红色历史的传播者,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壮丽多姿的红色文化景观、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内涵,在林都牙克石相映相融,广为传唱。从图里河主席纪念林,到中东铁路遗址博物馆,再到伊图里河崔曾女纪念林……在林都牙克石,这一处处红色遗址、遗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向世人讲述着红色兴安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各族群众在“学、看、听、走”过程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如有源之水推动红色故事“活”起来,红色教育“热”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在丰富这座北疆小城文化精神内涵、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同时,更成为全市民众的精神家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林都牙克石万千儿女勇毅前行!
《寻迹北疆文化》系列报道
总策划:高华
总监制:肇慧茹
监审:刘畅
文字:顾立鹏
制作:张金峰 赵宗杰
来源:牙克石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