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今年是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建成 25 周年。作为校园文化艺术的中心,讲堂始终秉持“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以高雅艺术滋养师生心灵,成为北大美育实践的重要基地。25年来,讲堂不仅汇聚全球经典艺术,打造了“新年芭蕾音乐会”等特色品牌,还通过原创剧目、艺术实
传承百年薪火、凝聚奋进力量:2024年5月讲堂引
进音乐剧《觉醒年代》
2011年9月4日,世界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执棒中国交响乐团2011北大交响音乐会
2023年4月14日,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红楼梦》在北大作专场演出
编者按 今年是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建成 25 周年。作为校园文化艺术的中心,讲堂始终秉持“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以高雅艺术滋养师生心灵,成为北大美育实践的重要基地。25年来,讲堂不仅汇聚全球经典艺术,打造了“新年芭蕾音乐会”等特色品牌,还通过原创剧目、艺术实践课等形式激发师生创造力,成为校内外艺术交流的大舞台。从传播艺术到生产艺术,讲堂在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相信讲堂会继续以艺术为纽带,传承北大精神,滋养更多时代新人,为文化育人书写新的篇章。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北京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五育并举”理念,持续深化美育实践。坐落于燕园中心地带的百周年纪念讲堂,自2000年运行以来,从多功能校园剧场发展为校园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师生“足不出校”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以“高雅艺术殿堂”与“素质教育课堂”为基本定位,通过构建“感受艺术之美-欣赏美的内涵-参与艺术实践-展示美育成果”的育人链条,讲堂在繁荣校园文化和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北大美育实践与成果的综合体现。
精神溯源与建筑变迁
今天,礼堂类的会场在任何大学都不鲜见,但拥有专业的场地管理、艺术管理团队,身兼普及艺术、弘扬文化功能的场所,在全国高校却鲜少有之。这是北大历史精神的传承、人才培养理念的外显,也是学校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
北大的美育脉络源远流长,起始于北大校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国现代美育的开拓者:蔡元培。在民国初期担任教育总长期间,蔡元培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宗旨。担任北大校长后,他亲自开设美学课程,设立艺术社团,积极践行美育,为北大美育播下火种。
1952年,北大由沙滩红楼迁入燕园。为解决师生用餐问题,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木结构的大饭(膳)厅。作为能容纳数千人的大体量建筑,在非就餐时间,这里自然而然成为学校大型活动举办地和学生文娱生活的中心。1983 年,为适应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向往和追求,学校对大饭厅重新改建并定名为“大讲堂”。此后在这里举办的各种高品质、深内涵的学术交流与文化活动,为之后新讲堂的运行培养了广泛的观众群。
1996年5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到大讲堂为北京市高校青年师生作报告。他看到当时大讲堂的老旧状况,觉得北京大学应该有一个新的讲堂。在李岚清副总理的推动下,由国家外经贸部和学校教育基金会等多方筹资,1997年5月 4 日,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奠基,1999 年 5月3日落成。2000年4月,北京大学发文,决定在新组建的会议中心成立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
百周年纪念讲堂建筑面积 1.26 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风格独特,配备专业剧场设施。另有舞台机械及自动控制系统、电影数字立体声还音系统、3D 电影放映设备、消防监控系统等专业设备。
繁荣校园文化,建设高雅艺术殿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高品位、低价位”的运行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与社会剧场相比,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特殊性体现在:其立足校园,以教育目的和社会效益为核心,坚持独立策划并传递积极价值导向,拒绝过度商业化;但二者也存在共性——讲堂采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需兼顾艺术市场规律与经济效益。20 余年来,讲堂始终以“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生”为根本宗旨,在保障校园活动需求的同时,探索“高雅艺术常驻校园”的实践路径,既为北大校园文化注入活力,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美育经验。
2000 年春节过后,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女士来到北大,就新剧中国版《胡桃夹子》的排练合成与首演事宜与讲堂洽谈。中国版《胡桃夹子》成为讲堂第一场售票演出,这也打破了校园礼堂“赠票搞活动”的惯例,确立了讲堂“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
“高品位”是讲堂对艺术品质的要求。北大师生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决定了讲堂必须坚持走高雅路线,促进各门类艺术的充分展示。“低价位”则是要保障售票定价贴近大学生消费水平,且走进剧场的观众都是真正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同时,讲堂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购票兑换券,以落实教育公平原则,保障更多学生享受艺术熏陶的机会。
与中芭的合作奠定了讲堂与国家专业院团的合作基础。此后,讲堂不仅与国内外各大专业院团及著名艺术家缔结友谊,还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建立合作,将艺术与学术最前沿的成果呈现给北大师生观众。讲堂平均每年举办200 余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展览等活动,6000 余位艺术家登台,接待观众 30 余万人次。
在汇聚全球经典艺术的同时,讲堂注重培育具有北大特色的文化品牌。聚焦“高雅艺术殿堂”建设,讲堂准确把握价值导向,策划形成“新年芭蕾音乐会”“五四交响音乐会”“新生音乐会”“经典剧目进北大”等一批独具北大特色的品牌项目,让师生观众在最直观的视听体验中感受艺术之美。
讲堂主动与艺术团体及艺术家沟通,影响、参与演出内容的选择与策划,与艺术家一道担负大学生素质教育之责。在演出现场,演奏者会向观众介绍乐曲和乐器;舞蹈家将观众请上舞台,示范基本动作;讲堂还邀请艺术家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举办具有艺术普及性质的讲座及演出,专门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与导赏;新剧目推出后,组织演职员与大学生一起探讨,等等。
与此同时,讲堂注重兼顾不同艺术种类,尤其重视在青年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任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著名昆曲丑角艺术家李鸿良曾表示:“昆剧与北大,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北大不仅是学术的殿堂、人文的圣地,也是聆听昆剧的知音、传播昆剧的重镇。我们爱到北大演出,因为北大对传统人文的认同与尊重,是当下市场至上、效率优先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正因为北大师生观众给予我们的鼓励与能量,让我们乐于坚守梨园、默默耕耘。”
25年来,讲堂汇聚全球经典,从世界名团的现场演出,再到各类戏剧影像放映,不同类型与风格的作品让北大师生得以体验世界不同文化风貌,使讲堂成为北大人认识世界舞台的窗口之一。2011 年 9 月 4 日,世界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执棒中国交响乐团为北大新生献上交响音乐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讲堂的艺术功能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艺术传播平台逐步发展为具有原创能力的文化生产者。讲堂不仅向青年学子传播高雅艺术,更致力于激发其艺术创造力。基于多年实践,讲堂从引进外部资源转向发展自身艺术生产力。2015年、2016年讲堂相继组建室内合唱团和剧团,标志着其迈入独立艺术生产的新阶段。
讲堂室内合唱团成员在北大师生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具有专业合唱背景的人才,利用讲堂平台和北大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进行艺术创作与生产。合唱团举行的《音乐那点事儿——用合唱来讲述》系列音乐会,赢得了热烈的反响。合唱团还走出北大,参与多场文化活动,并赴内蒙古、黑龙江、江苏举办专场音乐会,与高校合作,把北大美育理念向京外高校传播。在北京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等业内知名比赛活动中,合唱团多次斩获金银奖项。2018 年,合唱团顺利通过初赛,走出国门,赴日本参加具有悠久历史的日本宝冢国际室内合唱比赛,获得国际评委一致好评。除了定期公演,合唱团还多次受邀参与北京合唱协会、中国合唱协会、人民音乐出版社、央视等专业机构及主流媒体的节目录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讲堂剧团则先后推出原创自制话剧《九月悠长》《白走马》以及根据北大教授、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根鸟》等,并邀请知名导演合作,开拓朗读剧本、小剧场演出等新形式,提升活跃且个性多样的原创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服务素质教育
老校长蔡元培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北大,讲堂除了礼堂、剧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资源的课堂作用。这是北大的优势,也是讲堂的使命。遵循教育规律,讲堂利用美育与德育、智育、劳育的相通性,在思政教育、学术探索、劳育创新等方面不断开拓,努力打造北大校园内的育人新平台。
以美育赋能,以德育铸魂。讲堂在发挥其剧场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其作为教育平台的特殊使命。文艺作品具有精神感召与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讲堂积极引进正能量艺术作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阐释,通过专场演出、主题放映等多种形式,创新性地采用讲演结合、导赏结合的方式,让青年学子从文艺作品中聆听时代强音,感受榜样力量。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开学第一课: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在讲堂举办。通过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并与影片的主创面对面交流,同学们更加深刻理解到“祖国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全体国人的参与,我和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庆祝建党 100 周年之际,讲堂引进北京人艺话剧《香山之夜》,生动刻画了两种命运的抉择,让青年学子们深刻领略到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除了这些紧扣时代脉搏的重大主题作品,还有许多讲述优秀“北大人”故事的文艺作品在讲堂精彩上演。电影《孟二冬》生动再现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原创歌剧《为你而来·王选之歌》则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王选院士为了国家科技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崇高品格。
美育与智育的双向促进。讲堂充分发挥身处北大校园的优势,积极探索美育与智育双向促进的创新路径,主动与北大学术资源形成联动,尝试“艺术+学术”的路径,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自2022年起,讲堂特邀北大中文系戴锦华教授,重磅推出“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活动。师生观众在享受优秀艺术影片之后,还能现场倾听戴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精妙导赏,融艺术欣赏、知识普及、学术思辨于一体。该系列截至2024年末已举办45期,超9万人次参与活动。此外,北大社会科学部、燕京学堂、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等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讲堂各类专题,以不同形式在此深挖艺术的学术内涵,推动北大师生由艺术本身触达更多元、广阔的学科知识。
2021年起,讲堂联合校内院系、单位及中国美术馆、云冈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共同推出“大讲堂艺术实践课”。课程涵盖声乐、器乐、雕塑、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与专家授课,以艺术实践为重心,为青年学子提供艺术体验式教学,形成“聚光灯下教育”的理念。开课以来,每年平均近300名学子直接受益。同学们不仅持续感受美、创造美,更在活动组织策划、综合统筹协调等方面大有进步。通过“舞台”向“讲台”的转变,实现了让艺术从舞台走向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的目标,也充分验证了艺术实践对于美育创新的无限可能。
美育之外,劳育同行。在美育与智育的创新实践中,讲堂还特别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通过学生志愿者团队这一特殊群体,将教育理念延伸到服务实践之中。该团队自2000 年6月成立,由北大在校学生组成,始终伴随讲堂同步发展,至今已先后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日常工作中,志愿者在活动现场负责验票、引座、解疑,对重要活动及嘉宾进行访谈报道、文艺品评。这些工作不断丰富同学们的礼仪知识和艺术常识,同时培养了团队踏实、耐劳、热情、严谨等良好品质。多年来,学生志愿者团队在促进讲堂与广大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协助讲堂剧场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璀璨的夜明珠”。团队还多次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诺言,向社会展示着志愿服务精神,受到校内外各界广泛赞誉,是讲堂立足剧场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动体现。
季羡林先生曾在书中写到:“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大学留给青年群体的不仅是往事昔人,更是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历经25年发展,讲堂在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北大人才培养中书写了独特篇章。而今,作为校园文化艺术中心,讲堂的使命已超越剧场边界,延伸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更广阔领域。通过承接北大文创工作,讲堂正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媒介,将北大的学术底蕴、人文精神与艺术灵感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之声,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超越校园,走向社会。未来,讲堂将继续以艺术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在传承与发展中赓续大学文脉,让真善美的动人力量滋养更多青年心灵,涵育更多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张钰,系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文化传播中心工作人员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