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力衰退通常从 60 岁后悄然开始临床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听力障碍患病率约为 20%,70 岁以上达 40%。听力衰退并非 “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从 60 岁左右开始,内耳毛细胞、听神经等听觉系统结构随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导致听觉敏感度
听力衰退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变化,但并非突然降临。了解其发生时间、早期症状与预防方法,能帮助长辈更好地守护听觉健康。
01
听力衰退通常从 60 岁后悄然开始临床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听力障碍患病率约为 20%,70 岁以上达 40%。听力衰退并非 “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从 60 岁左右开始,内耳毛细胞、听神经等听觉系统结构随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导致听觉敏感度下降。不过,衰退时间存在个体差异。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如早年从事工厂机械操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或经常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部分抗生素)的人群,听力衰退可能提前至 50 多岁,且进展更快。
02
别把 “耳背” 当常态这些早期症状要留意很多老人将听力下降误认为 “年纪大了正常”,错过干预时机。其实早期有明显信号:对话总 “听不清细节”:能听到声音,但分不清 “四” 和 “十”,常问 “你说啥?”,尤其在嘈杂的菜市场、餐厅等场景更明显。对高频声音不敏感:听不到电话铃声、水壶哨声,或察觉不到小鸟鸣叫,看电视、听广播时总把音量调得很大。沟通时频繁 “打岔”:别人说 “吃晚饭了”,却回应 “去散步吗?”,因听不清内容导致理解偏差。出现 “耳鸣” 伴随症状:经常感觉耳朵里有嗡嗡声、蝉鸣声,尤其安静时更突出,这往往是听力衰退的 “预警信号”。
03
预防听力衰退做好这 5 件事很关键听力老化虽不可逆转,但科学干预能延缓进展:
减少噪音伤害:避免长期处于超过 85 分贝的环境,看电视、听戏曲时音量以 “自己听清且不影响他人” 为宜,外出遇到广场舞音乐、施工噪音时,可佩戴柔软的耳塞。
控好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会损伤听神经和内耳血管,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能降低听力衰退风险。
谨慎用药 + 健康饮食: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听力情况,避免使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日常多吃富含维生素 C、E 和锌的食物,如橙子、坚果、深海鱼,助力听觉神经保护。
坚持 “耳朵锻炼”:每天可做简单的耳部按摩,用食指轻揉耳屏 1-2 分钟,或通过听舒缓音乐、辨别不同声音(如钟表滴答声),锻炼听觉敏感度。
定期查听力:60 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若出现早期症状,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佩戴合适的助听器,避免因听力下降导致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内容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罗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