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养鸡场连年亏损濒临破产 儿子辞高薪回乡帮忙 如今订单排到明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22:27 2

摘要:那是一个建在村东头的小院子,院墙斑驳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门口立着一块褪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李家生态土鸡”几个字,有两个字已经被雨水冲刷得看不太清了。

村里人都知道李婶的鸡场。

那是一个建在村东头的小院子,院墙斑驳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门口立着一块褪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李家生态土鸡”几个字,有两个字已经被雨水冲刷得看不太清了。

李婶今年五十八岁,脸上的皱纹像是被阳光和风霜刻下的年轮,手上的茧子比她家那些老母鸡的脚掌还要粗糙。她的丈夫刘大江五年前因为肺病去世了,留下她一个人打理这个不大不小的养鸡场。

“你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李婶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对着隔壁来串门的王婶子叹气。脚边放着一个装满玉米的塑料盆,盆底还有一个洞,用胶带粘了一下,时不时有玉米粒从洞里掉出来,院子里的母鸡看到了,咯咯叫着过来啄食。

王婶子正忙着剥蚕豆,闻言停下手中的活计,瞥了一眼李婶脚边的饲料盆,说:“你这盆子都用好几年了吧,怎么不换个新的?”

“哪有钱换新的啊,前几天配合饲料的钱都是借你家老王的,这个月还不上了。”李婶的眼睛望向远处,那里是村子通往镇上的路,每天早上她都要在那里等收鸡蛋的三轮车。

自从三年前镇上开了几家大型养鸡场,李婶的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型养鸡场规模化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虽然鸡蛋味道不如李婶家的土鸡蛋香,但是市场就是这样,便宜才是硬道理。

李婶的鸡场规模不大,只有一百多只鸡,一天也就产五六十个蛋。刚开始经营时,李婶家的土鸡蛋在镇上很受欢迎,每天都卖得一干二净。但随着大型养鸡场的崛起,收购价不断下滑,加上饲料价格上涨,李婶的鸡场这两年几乎没有盈利。

“听说城里人现在讲究吃有机食品,你家的鸡不就是吃的粮食,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吗?”王婶子一边剥着蚕豆一边说。

李婶苦笑了一下:“城里人喜欢是喜欢,但问题是我们的鸡蛋根本卖不到城里去啊。镇上的收购商给的价格太低,我们自己去城里又没有销路,运输成本又高…”

话还没说完,一只棕色的母鸡突然咯咯大叫着冲到院子中央,一边扑腾着翅膀一边像是在宣告什么。

“你看这老母鸡,又下蛋了吧,高兴得不得了。”李婶笑着摇摇头,“就是这样,我们这些老家伙,干啥都这么辛苦。”

小院旁边的鸡棚里,传来了叽叽喳喳的声音,那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鸡崽。李婶每年都会孵化一批小鸡,有的留下来做种鸡,有的等长大了卖掉。这也是她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

“你儿子最近联系你没有?”王婶子突然问道。

提起儿子,李婶的眼睛亮了一下,又暗淡下来:“老二啊,他在深圳那边挺好的,上个月给我打了两千块钱。都跟他说了,他自己在外面也不容易,别总给我钱,可他那孩子不听,总说要孝顺我。”

李婶的儿子刘浩是村里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每个月都会给母亲打钱,但是李婶心疼儿子,总是不太舍得花。这些年,鸡场的亏损,她都没敢告诉儿子。

“你干脆把鸡场关了吧,跟你儿子去深圳住多好,城里人多热闹啊。”王婶子建议道。

李婶摇摇头:“离不开这一亩三分地。再说了,我这把年纪,到城里能干啥?在那儿我啥也不会,干啥都费劲。”

正说着,院子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李婶抬头一看,惊讶地站了起来:“老二,你咋回来了?”

刘浩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手里提着两个大包小包,笑着走进院子:“妈,我回来了。”

李婶慌忙迎上去,接过儿子手里的东西:“咋不提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啊。”

“想给您个惊喜。”刘浩笑着说,然后伸手接过饲料盆,掂了掂分量,皱起眉头:“妈,您这盆子都漏了,怎么不换个新的?”

李婶赶紧解释:“没事,能用就行。”

王婶子见状,笑着说:“我家里还有点事,先回去了,你们娘俩好好聊。”说完,抱着蚕豆走了。

李婶拉着儿子进了屋子,屋子不大,但是收拾得很干净。墙角放着一台老式电视机,电视上面摆着刘浩的毕业照,照片边缘有些泛黄。旁边的柜子上放着一瓶云南白药和几盒药片,那是李婶的风湿药。

刘浩环顾四周,发现家里的摆设和他上次回来时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家具上的灰尘似乎更少了,显然是李婶为了迎接他回来特意打扫过。

“妈,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刘浩关切地问道。

李婶笑着说:“挺好的,别担心。你公司不是很忙吗?怎么有时间回来?”

刘浩沉默了一下,然后说:“妈,我辞职了。”

“啥?辞职了?”李婶吃惊地看着儿子,“你那工作不是挺好的吗?”

刘浩点点头:“是挺好的,一个月一万多,但是…”

“但是什么?”李婶急切地问。

“但是我想回来帮您。”刘浩看着母亲的眼睛,语气坚定,“我知道鸡场这两年不好过,我想回来管理鸡场。”

李婶一愣,然后摇摇头:“不行,你好不容易有了那么好的工作,怎么能放弃?养鸡场这种小生意有啥前途?”

刘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包里拿出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开后放在桌子上:“妈,您看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网页,是一家名为”乡味鲜”的电商平台,上面展示着各种农产品,其中一栏是”精选土鸡蛋”。

“这是我一个朋友开的网店,专门销售农村的优质农产品。这两年,城里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愿意花高价购买纯天然的食品。”刘浩解释道,“我和他聊过了,他对我们家的土鸡蛋很有兴趣。”

李婶半信半疑地看着屏幕:“这个…靠谱吗?”

“当然靠谱。”刘浩笑着说,“我这个月一直在学习电商运营,还有农产品营销知识。我已经做过市场调研了,现在正是发展生态养殖的好时机。”

李婶依然有些担忧:“可是咱们的规模太小了,产量不高…”

“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刘浩解释道,“大规模养殖场的鸡都是集中饲养,吃的是配合饲料,而我们的鸡是散养的,吃的是粮食,产的蛋更有营养,口感更好。这正是城里人愿意花高价购买的原因。”

看着儿子自信的样子,李婶有些动摇了。但她很快又担忧起来:

“就算是这样,我们的鸡也只有一百多只,一天才五六十个蛋,能卖多少钱?”

“妈,我已经算过了。”刘浩打开一个Excel表格,“目前市场上普通鸡蛋的价格是每斤4-5元,而优质土鸡蛋可以卖到每斤12-15元。如果我们的鸡每天产50个蛋,一个月就是1500个,按照每斤6个蛋计算,就是250斤,如果每斤卖12元,一个月收入就是3000元。”

李婶听得有些懵,但她知道儿子不会骗她。

“但是,这只是开始。”刘浩继续说,“我打算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同时改善养殖环境,让我们的鸡更健康,产的蛋质量更高。”

李婶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她为儿子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感到心疼;另一方面,她又为儿子的决心和信心感到欣慰。

“老二,你真的想好了吗?”李婶认真地问道。

刘浩点点头:“妈,我想好了。我在深圳干了三年,每天面对电脑,处理各种文件,虽然工资不低,但是我并不快乐。回来帮您打理鸡场,不仅能让您轻松一些,也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婶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慢慢点了点头:“那好吧,你既然有这个心思,妈支持你。”

就这样,刘浩正式接手了李家的养鸡场。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浩开始着手改造鸡场。他首先扩大了鸡的活动范围,在院子后面的空地上建造了一个更大的鸡舍,让鸡有更多的空间活动。

“鸡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产的蛋才会更有营养。”刘浩解释道。

他还改变了饲料配方,增加了一些中草药,据说可以增强鸡的免疫力,减少生病。

“这些是我在网上学的,很多古书上都有记载,我们祖先的智慧。”刘浩一边给鸡喂食一边对母亲说。

李婶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她不懂这些新方法,但是看到儿子这么认真,她也跟着一起干起来。

一个月后,刘浩开始着手线上销售。他在”乡味鲜”平台上注册了店铺,名为”李家老院子”,专门销售土鸡蛋。他用手机拍摄了鸡场的环境,鸡的生活状态,以及新鲜的鸡蛋,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上传到了平台上。

“看,这就是我们的网店。”刘浩指着手机屏幕对李婶说。

李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虽然不太懂电商,但也能感受到儿子的用心。特别是那段关于母亲多年坚持生态养殖的文字,看得她眼眶湿润。

“老二,你这不是乱说吗?我哪有什么坚持理念,就是养鸡而已。”李婶假装责备道,但语气中满是骄傲。

“妈,这就是营销。”刘浩笑着说,“我们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很快,第一批订单来了。刘浩精心包装了鸡蛋,用特制的纸盒装好,每个鸡蛋上都贴了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着”李家老院子”,还有生产日期。

“这么麻烦干啥?”李婶看着儿子的操作,有些不解。

刘浩解释道:“妈,现在的消费者很注重这些细节。包装好,看着高档一点,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李婶点点头,虽然不太理解,但还是帮着儿子一起包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老院子”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刘浩不仅在”乡味鲜”平台上销售,还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养殖日记和鸡蛋的营养价值。

有一天,一个城里来的女记者找到了李家鸡场,说是要做一个关于返乡创业的报道。那天,李婶特意换了一件干净的花衬衫,坐在院子里接受采访。

“阿姨,您觉得您儿子回来帮您管理鸡场,您有什么感想?”记者问道。

李婶想了想,朴实地说:“其实我一开始是不同意的,觉得他在城里挺好的,干嘛回来受苦。但是现在看来,他比我懂得多,现在鸡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我这个当妈的,还是要相信儿子。”

记者又问刘浩:“你从高薪工作回到农村,不后悔吗?”

刘浩摇摇头:“不后悔。在城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可能一辈子也就那样。但在这里,我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还能照顾母亲,我觉得很值得。”

报道出来后,“李家老院子”的知名度更高了,订单量突然增加了一倍多。

“妈,我们得再扩大规模了。”刘浩兴奋地说,“但是要保证质量,不能因为订单多就降低标准。”

于是,他们开始租用周围的空地,建造更多的鸡舍。同时,刘浩还联系了村里几户养鸡的农户,提出合作的建议,由他们共同生产,统一包装和销售。

李婶觉得儿子的想法很好,但是也有些担忧:“你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

刘浩笑着说:“妈,您别担心,我们有稳定的客户群。而且,我还准备开发新产品,比如鸡肉干、卤鸡蛋等,增加产品种类。”

听着儿子的规划,李婶既惊讶又自豪。她没想到,自己那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来后对养鸡竟然有这么多想法。

一年后,“李家老院子”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他们不仅销售鸡蛋,还开发了一系列的家禽产品,甚至还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有一次,李婶在厨房忙活着,听到院子里传来刘浩的声音:“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家老院子’的直播间。今天我要带大家看看我们的鸡是怎么生活的…”

李婶好奇地走出去,看到儿子举着手机,一边走一边讲解,镜头里不时闪过鸡群和鸡舍。

“这是我们专门为鸡设计的活动区域,你们看,这些鸡都很健康,羽毛光亮,这就是吃得好、住得好的表现…”

李婶站在一旁,看着儿子侃侃而谈,心里充满了骄傲。她想起三年前,鸡场几乎要关闭的那段日子,如今,不仅鸡场保住了,还越做越大,这一切都是因为儿子的回归。

记得刘浩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村里人都说他傻,放着城里的好工作不做,非要回来养鸡。特别是村里的几个老头,常常坐在大榕树下,指着刘浩的背影议论。

“谁家孩子上了大学还回来养鸡的?这不是浪费大好前程吗?”

“估计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吧。”

但刘浩从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规划。

现在,那些曾经议论刘浩的人,看到”李家老院子”的成功,都改变了态度。有些人甚至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参与进来。

“浩啊,叔家里也养了几只鸡,产的蛋你要不要?”

“小刘,你那个微信卖货,能不能带带我家的蔬菜?”

刘浩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不仅管理着自己的鸡场,还成了村里的创业带头人,经常组织村民一起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电商技巧。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销售的路子多得很,关键是我们要提供真正好的产品。”刘浩在村委会组织的创业培训会上说。

李婶坐在台下,听着儿子讲话,心里既感动又自豪。她想起丈夫还在世时,曾经说过:“咱们老二将来一定有出息。”如今,丈夫的话应验了,儿子真的有出息了,不是以她想象的方式,但确实有出息。

前几天,镇上的领导来村里调研,特意来”李家老院子”参观。李婶穿着新买的衣服,紧张地招待着领导。

“李阿姨,您儿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周围的农户一起发展。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新型农民。”领导说。

李婶笑得合不拢嘴:“都是孩子的功劳,我就是打打下手。”

领导离开后,儿子悄悄告诉她,镇上准备支持他们扩大规模,打造一个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妈,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现在的产能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刘浩兴奋地说,“所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引进更先进的设备,提高效率,但是依然保持我们的生态养殖理念,不降低产品质量。”

李婶点点头:“听你的,我相信你。”

夜深了,李婶躺在床上,回想着这几年的变化,心里满是感慨。谁能想到,曾经濒临破产的小鸡场,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呢?

她想起那个闷热的午后,刘浩突然回来,说要辞职回乡帮她管理鸡场时,她的担忧和不解。

“妈,您放心,我有信心让咱们的鸡场起死回生。”那时候的刘浩信心满满地说。

而现在,他确实做到了。

李婶闭上眼睛,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她想,明天一早,她要亲自去鸡舍看看那些下蛋的老母鸡,然后给它们喂一些特制的饲料,犒劳它们。

因为,这些日子,那些老母鸡可没闲着,它们下的蛋可是”李家老院子”的招牌产品,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刘浩在凌晨四点就起床了,这是他每天的习惯。他喜欢在这个时候查看订单,回复客户留言,然后规划一天的工作。

“这是上海的王女士,上个月买了三次,每次都给五星好评…”刘浩一边看手机一边喃喃自语,“她说她奶奶80多岁了,特别喜欢我们的鸡蛋,说吃了精神好。”

他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翻到下一条留言:“这是北京的李先生,他说想参观我们的养殖场,了解一下我们的养殖理念…”

刘浩思考了一下,然后回复:“欢迎您来参观,我们很乐意分享我们的养殖经验。”

他突然想到,如果有更多人来参观,或许可以开发一条农业旅游线路,让城里人不仅能买到好的农产品,还能亲自体验农村生活。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起来,他决定待会儿和母亲商量一下。

刘浩走出房间,看到母亲已经起床了,正在院子里忙活着。李婶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但她依然坚持每天早起,照顾那些老母鸡。

“妈,您起得这么早干啥?我不是说了让您多休息吗?”刘浩心疼地说。

李婶摆摆手:“习惯了,睡不着。这些鸡我照顾了这么多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亲自看看不放心。”

刘浩知道母亲的性格,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他走到母亲身边,帮她一起喂鸡。

“妈,我有个想法,想把农场开放给游客参观,让城里人来体验一下农村生活,顺便可以现场购买我们的产品,您觉得怎么样?”

李婶想了想,说:“这样好吗?不会影响鸡的正常生活吧?”

刘浩笑着解释:“不会的,我们可以设置参观时间,而且只开放部分区域,确保不会打扰到鸡的正常活动。”

李婶点点头:“那你看着办吧,你比我懂这些。”

就在这时,一辆小货车驶入院子,是负责运送鸡蛋的小李。

“浩哥,今天的鸡蛋准备好了吗?客户都催得紧呢。”小李一边下车一边说。

刘浩指了指储藏室:“在那儿,都包装好了,还有一些其他产品,你一起带上。”

小李点点头,然后从车上拿出一个文件袋:“这是昨天客户的反馈单,他们都很满意,特别是那位张总,说要长期合作。”

刘浩接过文件袋,满意地点点头:“好,你先装货吧,我看看这些反馈。”

看着小李忙碌的背影,刘浩想起了自己刚回来时的艰难。那时,他几乎是孤军奋战,没有人相信他能成功,甚至连母亲也有些怀疑。他租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把新鲜的鸡蛋送到镇上的几家超市和早餐店。

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物流团队,每天的订单量比当初多了几十倍。但刘浩知道,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母亲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妈,您知道吗?我当初回来,其实内心也有些忐忑。”刘浩突然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李婶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慈爱:“我知道,但是我相信你。你爸在世的时候就常说,咱们老二做事靠谱,有主见,不会做错事的。”

刘浩眼眶有些湿润,他很少听到母亲提起父亲的话。

“对了,妈,我这几天在想,要不要扩大养殖规模,建一个更现代化的养殖场?”刘浩转移话题道。

李婶思考了一下,说:“你要是觉得合适就去做吧。不过,咱们的特色就是小规模、高质量,你可别为了扩大生产而降低标准。”

刘浩点点头:“妈,您放心,我明白。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品质,这一点我从来不会忘记。”

小李装完货,和刘浩道别后,驾驶着小货车离开了院子。院子里又恢复了宁静,只有母鸡们咯咯的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刘浩看着这个曾经几乎要破产的小鸡场,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鸡场不仅承载着母亲的辛劳和期望,也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对了,他还想起件事,镇上新来的副镇长想邀请他参加一个创业分享会,给年轻人讲讲自己的创业经历。刘浩本来有些犹豫,但现在他想,或许他的经历真的可以给那些想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一些启发和鼓励。

“妈,我下午要去镇上一趟,参加一个创业分享会。

来源:彩虹泡泡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