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街道文缘村小区有200多棵高大的树木,它们曾是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变为“扰民大树”,犹如一道横亘在居民生活与社区治理间的“荆棘墙”。如今,在新华路街道“多格合一”治理模式的推动下,这堵“墙”被成功拆除,“烦心树”也成了小区的“暖心树”……摘要:新华路街道文缘村小区有200多棵高大的树木,它们曾是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变为“扰民大树”,犹如一道横亘在居民生活与社区治理间的“荆棘墙”。如今,在新华路街道“多格合一”治理模式的推动下,这堵“墙”被成功拆除,“烦心树”也成了小区的“暖心树”
宣传破冰,
春风化雨凝聚居民共识
文缘村小区居住着约600户居民。在这片不大的天地里,200余棵树木星罗棋布,其中,近百棵高大的水杉树虽是绿化标配,却也“树大招风”,给居民生活平添诸多烦恼。它们身形过高过密,遮挡了阳光,让不少人家的窗户成了“摆设”,采光通风成了奢望。也正因如此,小区里私拉乱接的晾衣绳随处可见,衣物在狭窄的公共空间里“见缝插针”地晾晒着。秋冬季,落叶纷飞,下水道、天沟常被堵塞,日积月累,房屋漏水问题接踵而至。而每到台风季节,这些高大的树木又成了安全隐患的,倒伏风险让居民们心惊胆战。如此种种,居民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映愈发强烈,修剪大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024年,居民代表会议正式向新华居委会提交了尽快落实修剪大树的建议。居委会高度重视,经过一番广泛调研,发现修剪工作的启动之难超出预期。
原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修剪树木的责任主体成了“糊涂账”,街道年度常规性修剪项目无法满足小区大规模回缩性修剪的需求。部分居民对动用维修资金持反对态度,导致业主大会难以达成“双过半”的统一意见,责任主体缺位与自治决策僵局并存;与此同时,小区道路狭窄,停车密集,大型机械无法入场,只能依赖高风险的人工修剪。小区物业缺乏专业团队,外聘人员修剪成本又很高,尤其是水杉这种超高树木,修剪价格比一般树木贵出不少,很少有专业团队愿意承接。居民们的想法也存在分歧,有的更在意采光和防漏这些实际生活需求,有的则关注生态保护,双方在修剪的必要性、程度和效果上互不认同,很难达成共识。再加上修剪树木可能会让小区停车出行更麻烦,一时间,赞同与反对的声音僵持不下。
面对分歧,新华居民区党总支多措并举,拉开了一场宣传攻势,努力破除居民心中的“坚冰”。
在线下,新华居民区党总支多次牵头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将修剪扰民大树作为居民区年度实事项目计划,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居民区党员和楼组长化身宣传先锋队,敲开一扇扇居民的家门,将修剪大树的必要性一一道来。“修剪树木可不是简单地砍伐,而是为了让阳光重新照进咱的窗户,更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 “修剪树木并不是破坏树木。适当的修剪,可以让树木生长得更加健康……”这些话,逐渐打消了居民们的疑虑。原本反对修剪的居民开始转变观念,而原本支持修剪的居民更是坚定了信心。居民们的共识在宣传的浪潮中汇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深入调研,
开出因地制宜的“树木治理良方”
宣传的种子刚刚播撒,紧接着,一场深入的实地调研便紧锣密鼓地展开。这调研,不是走过场的“花架子”,而是要为修剪工作探明道路、找准方向。
新华网格依托“多格合一”联勤联动机制,汇聚了街道城运中心、新华居民区、物业公司、小区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组成了一支“超强战队”。他们多次深入小区,实地勘查,每一次都带着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视角,仔细丈量树木与居民楼的距离,记录树木的生长态势,聆听居民的细微诉求。
调研过程中,居民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小区维修资金本来就不多,拿去修剪大树,值不值呀?”“这么多钱,谁来监管呀,我们可不太放心。”“最后这修剪的效果到底咋样,心里真没底。”面对居民的疑问,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打消居民的疑虑。
经过反复的打磨、推敲,针对文缘村小区居民楼间距较窄、树木离居民家较近等问题,一份回缩性修剪的工作方案逐渐成型。它如同一份精心绘制的作战地图,清晰地标注了修剪的时间节点、涉及的树木数量、修剪的具体程度,还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进行了预判,并给出了周全的应对策略。这份方案,既科学合理,又充分尊重了居民的意愿,为修剪工作的顺利推进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多格合一,
奏响167棵大树的“阳光手术”协奏曲
今年3月,回缩性修剪项目在文缘村小区正式启动。通过前期调研和意见征询,项目明确了167棵需要修剪的大树,每一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身份编号”,仿佛等待着一场华丽变身。
项目推进过程中,综合网格如同一位高水平“指挥家”,协调着各方力量,让整个修剪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新长宁集团听闻项目启动,迅速伸出援手,提供3万余元的修树经费作为支撑,为项目注入了资金“活水”;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每日准时“打卡”,穿梭在小区各个角落,协调相关事宜、安抚居民情绪,成为了项目推进的“润滑剂”;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队员们严守一线,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修剪合规合理;街道团委也发挥青年作用,推出“做一日社区人”行动,以共建联建方式凝聚街道、区审计局、东航团委等多方青年力量参与,在大树修剪期间开展小区内停车、出行引导等志愿服务。
文缘村处在新华网格的边界,与跨居民区、跨网格的梅安、左家宅居民区相连,小区墙边树木的修剪需借助隔壁小区的弄堂,针对此问题,新华网格还开展跨网格行动,联动凯旋网格、梅安居民区,移除了新华路445弄的停放车辆,为工程车提供可操作空间。同时,由网格协调新华路345弄园区、香花居民区等,预留空闲车位,为居民提供停车服务。
在狭窄的道路处、墙角的隐蔽区域,扰民大树修剪工作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为此,新华网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对策。最终,创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或是挖出道路旁低矮绿化,铺设道路板,让工程车顺利驶入施工区域,完工后再恢复绿化原貌;或是借助大吊车的力量,将小型施工车辆稳稳地吊运到指定位置。与传统的搭建脚手架施工相比,这些方法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大大压缩了成本,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阳光回归,
共绘社区治理美好画卷
“多格合一”机制打破了条块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最终完成了对小区167棵扰民大树的修剪,平均每棵树花费640余元,相较于正常大树修剪2000至3000元的报价,压缩了70%至80%。
这个春天,随着最后一棵大树修剪完成,阳光洒向小区的每一个角落。微风轻拂,带着清新的气息,穿梭在楼房间。曾经因树木遮挡而阴暗潮湿的房间,如今变得明亮而温暖。让房间内的空气更加流通,晾晒的衣物也变得轻盈了起来。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以前家里的衣服总也晒不干,现在好了,阳光足了,衣服晒一天就干了,心情也跟着明媚了起来。”
阳光回归的同时,社区的生态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树木不再过度遮挡阳光,病虫害减少了,生长得更加茁壮,小区的绿化景观得到了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愈发宜人。居民们纷纷感叹,这么多年“树”不清的烦恼,总算一“格”清零,让居民区阳光普照。
结合本次修树项目,新华路街道还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提炼形成了扰民大树修剪“三同步工作法”:诉求收集与方案制定同步开展,专业施工与群众监督同步实施,个案突破与机制创新同步推进。成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模板,让 “解决一类事” 成为治理新常态,为同类问题提供破题金钥匙。
眼下,文缘村小区修剪后的大树已经长出了新的绿叶和枝丫,阳光、绿树、欢笑,共同编织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社区画卷,诉说着社区治理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图片来源于新华路街道
撰稿:甘力心
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