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40 年代,“荷花淀派” 和 “山药蛋派” 两个乡土文学流派同时发端,并在 50 年代走向成熟和活跃期,它们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横跨了现、当代两个文学时期,然而风格却大相径庭。以孙犁为代表的 “荷花淀派” 作家,作品多聚焦于白洋淀地区的北方水乡风貌
20 世纪 40 年代,“荷花淀派” 和 “山药蛋派” 两个乡土文学流派同时发端,并在 50 年代走向成熟和活跃期,它们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横跨了现、当代两个文学时期,然而风格却大相径庭。以孙犁为代表的 “荷花淀派” 作家,作品多聚焦于白洋淀地区的北方水乡风貌。
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以清新、朴素、柔美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展现了水乡的 “田园牧歌” 风情,淡化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其成员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等的写作,也深受孙犁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文学风格和审美趣味上大体相近,都着力体现白洋淀水乡的独特魅力。
而 “山药蛋派” 则是以赵树理为中心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主要成员还有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人。这些作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与山西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坚持 “革命现实主义” 的表现方法,贴近山区农民的生活,以农民的眼光观察、认识和表现生活,善于运用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俚语、俗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以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传统为资源,作品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显著特点,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山西农村的社会变革和农民的思想变化,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50 年代中后期,“荷花淀派” 和 “山药蛋派”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仿佛两颗流星划过夜空,渐渐失去了光芒。柳青、周立波等人致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虽然他们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却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流派。直到 80 年代,以刘绍棠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异军突起,形成了 “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这宛如一场文学的盛宴,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1936 年 2 月 29 日,刘绍棠出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的一户普通农家 ,宛如一颗文学的种子,悄然播撒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土之上。出生后的几年里,他与父亲接触甚少,自幼寄养在祖父身旁,祖父那质朴豪爽的性格,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刘绍棠的心田,使他也逐渐养成了直爽坦诚的个性,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一股率真的力量。
在学习上,刘绍棠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资聪颖。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历史故事,他总是能很快记住,那些质朴的旋律和生动的故事,仿佛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他文学思想的大门,培育了他丰富的想象力。1942 年春节过后,还不满 6 岁的刘绍棠就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在学校里,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每次考试几乎都独占鳌头,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课堂之外,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课外书,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 “书迷”。读书期间,他的老师田启文不仅对他严格管教和悉心指点,还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启蒙了他的文学天赋,成为他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直到 10 岁时,刘绍棠离开儒林村,前往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在这里,他遇到了戴鸿珍老师,第一次作文时,他灵感如泉涌,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创作出长篇《西海子游记》,这篇文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轰动全校,也得到了戴老师的大力鼓励。这份荣誉,如同一束明亮的火焰,点燃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此后,他便仿着报纸制作自己的手抄小报,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通城内声名鹊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1948 年,12 岁的刘绍棠加入了进步组织 “民联”,同年,他在 5000 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二中读书,自此进城与父亲在胡同一起居住。为了凑齐生活费,他开始做起了报童,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便起床,怀揣着报纸,穿梭在大街小巷,寒风刺骨,冻得他手指通红,但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自己的生活。这份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社会的百态,也让他的作品始终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在读书时,他还遇到了让他受益一生的潘逊皋、王兆榛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关怀与栽培,如同阳光雨露,让他的文学之路越发顺畅,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 年 10 月,刘绍棠正读初二,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这篇小说如同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次年,他犹如一位勤劳的农夫,笔耕不辍,发表了《一顶轿子》《新式犁杖》《暑伏》《村歌》《三岔口》《蔡桂枝》《七月里高粱红》《田野落霞》等 20 多篇小说,13 岁的他就以 “神童作家” 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画卷,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质朴,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1952 年,他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作品不仅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还被臧克家主持的《新华月报》文艺版转载,一时间,刘绍棠声名远扬。叶圣陶老先生在审阅教材时,特意批注了一句:“此人深谙乡土,必成大器。” 这句批注,如同一座灯塔,为刘绍棠的文学之路指明了方向,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1954 年,刘绍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然而,进入大学后,他逐渐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他真正热爱的乡土文学并不相符,他更渴望用笔去记录真实的生活,描绘普通百姓的日常,而不是被枯燥的学术理论所束缚。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选择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退学后的刘绍棠专心致力于写作,凭借着不断的创作和努力,他开始依靠稿费在北京购置了一处四合院。那时的四合院是非常昂贵的资产,这对刘绍棠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他仍旧保持着简朴的作息习惯,甚至常常光着脚坐在门槛上写作,仿佛又回到了他童年时在运河边的日子,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世界中,享受着创作的快乐。
十年动乱结束后,阳光终于穿透阴霾,洒在了刘绍棠的身上。1979 年,他得以平反,重新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文学舞台,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再次展翅高飞。
重新开始文学创作的刘绍棠,仿佛积蓄了无尽的力量,创作激情如火山喷发般汹涌而出。他在 1979 年发表了《地火》《鸡鸣风雨女萝江》等长篇小说以及《地母》《含羞草》《藏珍楼》《芳草满天涯》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坛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进入 80 年代,刘绍棠迎来了个人创作的高峰期,他如同一位勤劳的农夫,在文学的田野里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画卷,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命运。
1980 年,他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在《十月》第 3 期发表,这部作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文坛引起了轰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其中体现的民族风格、乡土民情,为人称道,并且获得 1977—1980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
《蒲柳人家》以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为背景,通过六岁男孩何满子的眼睛,勾勒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等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将 “荷花淀派” 的柔媚、清丽之美与 “燕赵文化” 的阳刚、劲健之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此后,刘绍棠笔耕不辍,连续发表了 28 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集中收录在《刘绍棠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瓜棚柳巷》《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蒲柳人家》和《烟村四五家》等七部中篇小说集中。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被译介到国外,为世界文学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绍棠的作品犹如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蕴含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价值,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乡土文学的天空。
以《蒲柳人家》为例,这部作品堪称刘绍棠的代表作之一,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生活风貌 。小说以六岁男孩何满子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串联起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丈青大娘性格豪爽,爱憎分明,犹如一把烈火,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何大学问则侠肝义胆,慷慨仗义,仿佛古代的侠客,有着非凡的气度。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都被刘绍棠描绘得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他们的灵魂。
在《蒲柳人家》中,刘绍棠巧妙地将 “荷花淀派” 的柔媚、清丽之美与 “燕赵文化” 的阳刚、劲健之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运河畔的自然风光,缓缓流淌的大运河,一望无际、银白耀眼的沙滩,浓荫藏日的大树,丛生的芦苇、野麻和蒲草,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世界。同时,他又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七夕节的拜月乞巧、民间的传说故事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绍棠的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人配衣裳马配鞍”“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攀高枝儿” 等方言俗语的运用,让读者仿佛听到了运河岸边百姓的家常话语,倍感亲切。同时,他又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热得像天上下火”“头顶着火盆子” 等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天气的炎热;“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 等排比句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何满子顽皮可爱的形象。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