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的秘密:赚钱不是靠拼命,而是靠思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6:29 1

摘要:纳瓦尔说:“即使每周在餐厅拼命工作80个小时,也不可能发财。要想获得财富,你就必须知道做什么、和谁一起做、什么时候做。”

纳瓦尔说:“即使每周在餐厅拼命工作80个小时,也不可能发财。要想获得财富,你就必须知道做什么、和谁一起做、什么时候做。”

这段话道破了财富积累的核心秘密——赚钱不是靠努力程度,而是一门可以习得的技巧。

勤劳致富,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想想看,我们身边最勤劳的是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他们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顶着烈日暴雨,一单挣个几块钱。拼尽全力,月入过万已几乎是天花板。这辛苦钱,基本上也普通打工人中的高收入者!

但你再看另一边,头部主播一场几个小时的直播,销售额动不动就上亿,个人收入可能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来的。就连很多我们没听过名字的中小博主,年入百万也似乎没那么稀奇。

我这么说,绝不是要否定努力的价值。恰恰相反,我是想为“努力”找到更正确的方向。因为在错误赛道上的拼命奔跑,只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这背后的差距,根本不是努力程度,而是思维模式。

纳瓦尔观察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点出了财富增长的3个要素:做什么、和谁做、何时做。这三件事,件件都比“多努力”重要。

1. 选择大于努力

如果说选择是“1”,那么努力就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意义。就拿马老师来说,他当年如果满足于当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再努力,可能也就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但他在那个关键节点,选择了闯入一片荒芜的互联网世界。这个选择的价值,远超之后所有的努力。

2. 合伙人放大财富量级

你是谁,很重要;但你和谁在一起,可能更重要。巴菲特厉害吧?但他亲口说过,是查理·芒格让他从“猿”进化成了“人”。遇到芒格之前,巴菲特主要做的是“捡烟蒂”式的便宜货投资。是芒格的思想,让他转向了“用合理价格购买伟大公司”的投资哲学。和谁同行,直接决定了你的视野、格局和财富量级。

3. 时机决定成败

做对了事,找对了人,但生不逢时,也是悲剧。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比腾讯、阿里早了好几年,但当时老百姓连电脑都还没普及,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先烈”。而腾讯、阿里则正好踩在了互联网普及的浪潮之巅。现在你再想做个淘宝店,难度和十年前已是天壤之别。所以,太早成先烈,太晚挤红海,不快不慢,刚刚好才行。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可具体该怎么入手呢?

停下无效努力,先回答一个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忙碌却平庸,根源在哪里?我们只顾着低头拉车,从未抬头看路。 在没想清楚“我要去哪里”之前,所有的加速都是徒劳。

基于纳瓦尔的智慧,我总结了三个或许能帮你行动的步骤:

第一步,先摸清自己的“底牌”

别总盯着外面什么火。静下来,诚实地问问自己:我真正擅长什么?我对什么事情充满热情,甚至愿意不计报酬地去投入?找到那个属于你的独特交汇点。

第二步,看看“风”往哪儿吹

找到自己的优势后,再去寻找哪些正处于上升期、有长期价值的领域能和它结合。别在夕阳产业里内卷,要拥抱有未来的朝阳行业。就像雷军说的:“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第三步,主动靠近“光”

找到你所在领域里你敬佩的那些人,想办法与他们产生连接。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他身边最亲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好的合伙人或导师,能让你少走五年弯路。

最后,我想分享纳瓦尔对财富自由的一个定义,它深深改变了我:

财富自由,不是拥有花不完的钱,而是你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

所以,真正能给你安全感的,不是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宝贵的“铁饭碗”。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不妨停下来一分钟,问问自己:

我现在的努力,是在智慧地创造,还是在盲目地消耗?

世界上最可惜的事,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拼尽了全力,却发现路一开始就走错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看脚下的路。

​​​

如果还是不知道从哪开始,我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小建议:拿出张纸,列出你最熟悉的三个行业,然后写下每个行业里让你觉得“真麻烦”或“要是能……就好了”的三个点。机会,往往就藏在这些你最熟悉的“痛点”里。

你认为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