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时间,澳大利亚裁判在上海海港对北京国安只给1黄,乌兹别克斯坦裁判在成都蓉城对上海申花也只给2黄。
一场比赛十张牌,中超裁判把焦点抢光,球迷却只想看足球
上周六晚上,长春亚泰踢浙江,镜头里出现最多的是马宁。
90分钟,他掏出2红8黄,把比赛切成碎片。
同一时间,澳大利亚裁判在上海海港对北京国安只给1黄,乌兹别克斯坦裁判在成都蓉城对上海申花也只给2黄。
三张裁判报告放在一起,数字差得离谱。
查了一下国际足联最新统计,中超本赛季场均黄牌4.2张,比J联赛高30%,比K联赛高35%。
外籍裁判来吹的四场球,场均黄牌降到2.1张,红牌为零。
不是球员突然变乖,而是裁判尺度不同。
马宁在世界杯预选赛吹日本对沙特,全场3黄0红,赛后亚足联给他打了8.7分。
回到中超,他立刻回到高频率出牌模式。
同一个裁判,两种面孔,问题不在能力,在环境。
国内球员从小习惯围着裁判理论,俱乐部替补席也动不动冲第四官员。
裁判怕失控,只能提前用牌压人。
压一次,球员下次更大声,循环往复,比赛成了拉锯战。
外籍裁判的处理方式简单:口头警告优先,不轻易打断比赛。
球员第一次抱怨,他指一下耳朵,示意闭嘴;第二次直接走开,不给你舞台。
没有观众,演员也懒得演。
有球迷翻出2019年数据,那年马宁在中超场均出牌4.8张,去亚冠立刻降到2.9张。
数字摆在那里,谁都能看懂。
问题不止裁判。
俱乐部管理层赛前动员总爱加一句“裁判对我们不利”,球员上场就带着火。
转播镜头又特别喜欢捕捉冲突,导播一给特写,替补席更兴奋。
解决方案其实写在亚足联裁判手册里:统一尺度,减少中断,尊重裁判。
手册不厚,难的是执行。
如果下一轮焦点战继续请外籍裁判,牌数大概率还会低。
球迷买票不是为了看裁判表演,是想看进球和过人。
把比赛还给球员,先得让裁判学会闭嘴。
来源:我爱王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