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支付宝主体公司高调将名称由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更改为"支付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更名后,其关联公司"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步更名为"支付宝(杭州)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9月19日,支付宝主体公司高调将名称由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更改为"支付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更名后,其关联公司"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步更名为"支付宝(杭州)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实则是蚂蚁集团"支付宝双飞轮"战略在公司治理层面的终极落地。更名背后,是支付宝全力服务淘宝系改革、争夺支付流量入口的战略意图,也是其在与微信支付激烈竞争中寻求突破的无奈之举。当用户抱怨"只想安安静静地付个款,为什么这么难"时,这个国民级支付工具正陷入社交功能臃肿、用户粘性不足、生活场景使用率低的多重困境之中。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面对诸多挑战的支付宝,又能否通过此次更名,与淘宝系更好协同,从而真正实现从"工具型平台"向"生态型平台"的华丽转身呢?
战略转型:从金融巨头到支付科技的艰难蜕变
2020年蚂蚁集团IPO的折戟,成为了支付宝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这也塑造了如今的支付宝。此前,支付宝作为蚂蚁集团的核心资产,深度绑定"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业务,构建了庞大的金融生态。上市失利后,在强监管环境下,支付宝不得不剥离高利润的金融业务,将企业重心重新放到支付本源上。
这一转型首先体现在高管团队的深度调整上。2020年,技术背景的倪行军正式接任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及董事职务;2022年8月,井贤栋将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交棒给倪行军,标志着支付宝完成了从金融背景领导向技术背景领导的彻底转变。
2023年3月,支付宝还启动了近七年来最大规模高管轮岗,新设数字化产品事业部和支付宝App事业部,分别由陈先达和李俊负责;2025年,为适应《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新规,公司再次进行了合规导向的高管调整。
组织变革往往伴随着战略重构。2023-2024年,支付宝明确提出"AI First"和"支付宝双飞轮"战略,将业务清晰划分为"支付科技"和"数字互联"两大板块。在技术投入上,蚂蚁集团的研发投入长期超过200亿元,成功为公司构建了技术壁垒。
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是2024支付宝大规模推广的"碰一碰"支付系统,截至2025年9月,该业务已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用户规模突破2亿,场景覆盖超过1000个,近1亿商户已使用了该项服务。在"数字互联"上,支付宝为淘宝引流的窗口越来越多,APP中的多项功能与淘宝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同时支付宝也为越来越多的生活缴费提供了窗口。
"支付宝双飞轮战略加速演进,标志着中国数字服务平台竞争从'流量争夺'进入'价值深耕'的新阶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而这一战略转型不仅是业务调整,更或是支付宝在监管重压下寻找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社交困境:支付宝难圆的社交梦
尽管在支付技术领域进行了持续创新,但支付宝始终难以突破其"工具属性"的天然局限。艾瑞咨询、易观分析等多家机构预计,支付宝的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53%-55%之间,难以与腾讯金融(含微信支付)42%的市场占有率拉开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支付宝在大额交易场景中占据优势,但据市场预估,在小额高频的生活支付场景中,微信支付凭借社交属性形成的天然流量入口,使其用户渗透率高达93%,略高于支付宝的86%。
为了提升用户粘性,支付宝多年来屡次尝试社交功能。2023-2025年,支付宝聚焦"兴趣社区"功能的开发与内测,试图通过兴趣社交突破传统支付工具的局限。然而,该功能的用户反馈却有些消极,微博和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多数用户认为"支付工具无需社交",吐槽生活圈为"朋友圈翻版"且内容质量低。
与此同时,为了增厚公司的收入,支付宝的功能日益复杂已开始显得“臃肿”。就有用户抱怨支付宝APP首页"九宫格"密密麻麻,基础的扫一扫、收付款等操作路径变长;各类营销活动卡片和弹窗占据屏幕显眼位置。
其"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更是成为投诉重灾区,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量超过万条。"我只想安安静静地付个款,为什么这么难?"这句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的抱怨,精准概括了多数支付宝用户的普遍感受。
支付宝的社交尝试是其“流量焦虑”的体现,公司的尝试旨在延长用户使用时长以图提升公司的变现能力。但支付宝的工具属性已深入人心,用户心智早已固化为"微信社交、支付宝支付",支付宝的强行社交不仅未能提升用户粘性,反而可能会损害了其核心支付的体验。
生态协同:淘宝系改革与企业更名的战略共振
面对支付宝的增长瓶颈与淘宝系面临的电商行业强竞争,支付宝已逐渐将战略重心转向与淘宝系的深度协同。2024年,支付宝在内侧中,将"淘宝闪购"置于首页黄金位,并逐步开放会员体系互通。
淘宝的付款体系在接入微信支付的同时,也同步强化支付宝支付优惠(如红包抵扣),引导用户优先使用支付宝;支付宝的"生活号"中,则引入了淘宝商品评测内容,尝试为内容电商导流。不过,这样的协同与导流,也让支付宝APP显得越来越“臃肿”。
其实,支付宝的这一系列举措与阿里巴巴集团2025年"用户为先,AI驱动"的核心战略高度契合。阿里正在剥离非核心资产,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中;公司进行战略调整,聚焦主业的战略意图已越来越明显。
支付宝此次主体更名,与阿里系整体战略调整间有着深度的协同,或者说是集团战略转型中的重要一环。更名后,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将聚焦支付技术创新,直接支持阿里系的电商业务;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则专注于AI技术与数字化转型,与阿里云智能集团的"AI驱动"战略形成呼应。这种组织结构上的对称性调整,即降低了跨部门协作成本,又为生态内协同创新提供了清晰的组织接口。
数据显示,互联互通使淘宝-支付宝重合用户规模同比增长23%(QuestMobile 2024年数据),证明整合对生态巩固具有必要性。支付宝也正从"支付工具"转型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公司拟通过"数字支付+数字互联网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本地服务与金融服务的协同,以支持更多的商家进行数字化升级。
然而,支付宝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追求大而全的支付宝,即需要在"支付工具"的简洁性与"生活平台"的丰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挖掘之间支付宝也要做好取舍;而在强化与淘宝系协同的同时,支付宝还需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生态。
支付宝的更名,不仅是一次名称的变更,更是其战略定位的重塑。在AI与大数据重塑支付行业的今天,支付宝能否真正实现从"工具型平台"向"生态型平台"的转型,不仅关乎其自身命运,也将影响中国数字经济生态的未来格局。这场转型的最终成败,不在于战略本身的精巧,而在于能否在激烈的生态竞争中持续为用户和商家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思维财经出品)■
来源:投资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