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蜿蜒公路如墨色丝带,串起六枝特区新窑镇的村落与外界。十年前,这里的优质农产品因信息闭塞、渠道匮乏而困守深山;十年后,一箱箱刺梨干、猕猴桃、腊肉通过电商平台飞向全国,带动上千农户脱贫增收。
一条蜿蜒公路如墨色丝带,串起六枝特区新窑镇的村落与外界。十年前,这里的优质农产品因信息闭塞、渠道匮乏而困守深山;十年后,一箱箱刺梨干、猕猴桃、腊肉通过电商平台飞向全国,带动上千农户脱贫增收。
这场蝶变的背后,是“90后”新农人夏光勇的执着与热血——这个贵州忠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用数字浪潮改写了大山命运,带着乡亲们闯出了一条新路。
走出大山又归来
“每次回乡,看到乡亲们辛辛苦苦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心里特别难受。”2014年,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的夏光勇,与许多同龄人一样,选择留在省会贵阳打拼。然而,都市的繁华并未让他感到满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电商行业,一个念头在脑海中萌发:“用互联网打开山门,让‘黔货出山’!”
2015年,他毅然辞职返乡,加入当地一家电商企业担任运营总监。两年间,他跑遍了六枝特区的乡镇,发现农村电商的痛点:农户对互联网陌生,物流体系薄弱,产品缺乏标准化。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7年,他与兄长夏光忠共同创办“山里鲜电子商务服务站”,从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门店起步,开启了“电商拓荒”之路。
创业初期,农户对电商的疑虑如同一道无形壁垒。“他们觉得网上卖货是骗人的,连家门都不让进。”夏光勇的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带着笔记本电脑走村串寨,用最“土”的办法做推广:在村委会播放成功案例视频,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下单,甚至自掏腰包垫付物流费。
渐渐地,第一批“吃螃蟹”的农户尝到甜头——原本滞销的土豆、辣椒通过电商卖出高价,村民的口碑成了最好的广告。
经过努力,新窑村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村,夏光勇趁势组织电商培训,培养本土人才。他提出“1+N”帮扶模式,即1名电商骨干带动N户村民,从产品包装到直播带货,全程指导。在他的指导帮助下,20余家电商公司和站点注册成立,18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曾经的“留守妇女”变身“带货主播”,六旬老人学会用手机接单。“电商不仅卖货,更打开了乡亲们的眼界。”夏光勇感慨道。
打造乡村振兴“数字引擎”
为了更好地发展,兄弟俩从村里搬到六枝特区中心城区,租下约700平方米的场地,继续深耕电商市场。2020年,夏光勇成立贵州忠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标志着山里鲜实现了从个体到企业的蜕变。业务从单一的农产品销售拓展至物流、金融、培训等领域。
公司入驻六枝特区电商物流产业园后,他推动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如今,产业园日均处理包裹超5000件,2024年快递量突破150万件,偏远山村的农产品48小时内便可直达北上广。
“2025年包裹量预计将突破180万件,订单农业种植基地面积突破5000余亩。”夏光勇介绍,经过数年发展,忠勇公司规模不断壮大,拥有核心管理人员20名,园区员工400余人。
在夏光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贵州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合作基地的位置。为保障货源品质,他推动“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引入专家团队指导标准化种植。
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夏光勇始终紧盯前沿。2022年,他率先在产业园搭建直播基地,邀请网红达人培训村民。“直播间就设在田间地头,现摘现卖,消费者看得见新鲜!”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翻开忠勇公司的成绩单:累计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125万斤,带动脱贫户440余户增收343.28万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命运转折。
新窑镇新窑村村民吴顺娣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每天打包各类农产品,工作比较轻松,每月3000左右的工资。”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家栽种的农特产品卖给公司,年收入突破4万元。
夏光勇的付出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忠勇公司先后获评“贵州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他本人则被授予“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长征。”面对荣誉,夏光勇始终保持清醒。如今,他正筹划深化电商培训课程,为乡村培养更多“数字新农人”。
“我要让每一座山、每一片田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看着满载包裹的货车驶出大山,这位“90后”总经理的眼中闪着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刘悦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