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贾国龙那句“假的,不能信”从屏幕弹出时,千万网友握着筷子的手突然顿住——这已经不是西贝第一次在预制菜的风口浪尖上演反转戏码,但这次罗永浩深夜晒出的7道湖南菜,正冒着热气撕开餐饮业最后一块遮羞布。消费者突然看清,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吵,本质是一场关乎餐饮尊严的生
当贾国龙那句“假的,不能信”从屏幕弹出时,千万网友握着筷子的手突然顿住——这已经不是西贝第一次在预制菜的风口浪尖上演反转戏码,但这次罗永浩深夜晒出的7道湖南菜,正冒着热气撕开餐饮业最后一块遮羞布。消费者突然看清,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吵,本质是一场关乎餐饮尊严的生存之战:当370元能买到7道现炒热菜撑到翻白眼时,谁还愿意为加热即食的预制菜支付三位数账单?
一、从“道歉乌龙”到“菜摊对决”:一场被热菜点燃的信任危机
9月23日贾国龙的辟谣来得猝不及防,却意外暴露了餐饮业最脆弱的神经。那封被指“向罗永浩道歉”的虚构声明,之所以能在几小时内传遍全网,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餐饮诚信”的集体焦虑。当西贝的厨师长在镜头前强调“我们只是用中央厨房切好的土豆”时,超市冷柜里20元一份的预制土豆牛腩正默默注视着这场语言游戏。
罗永浩显然深谙大众情绪的引爆点。9月22日他晒出的那桌湖南菜像一枚精准投掷的炸弹:小炒黄牛肉的锅气凝结在瓷盘边缘,剁椒鱼头的红油泛着新鲜光泽,7道菜的分量几乎要从照片里溢出来。“370元撑到翻白眼”的文案,字字戳中消费者痛点——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对比,而是对餐饮价值体系的重构:当连锁餐厅能做到现炒、足量、新鲜三者兼备时,那些用“标准化”当挡箭牌的预制菜,瞬间沦为赤裸裸的智商税。
更具杀伤力的是老罗凌晨四点的微博宣战。“挨个测评预制菜”的决定,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深切忧虑。当他吐槽“电商预制菜全是小牌子,双汇这种大厂反而不做”时,公众突然意识到:连行业巨头都对C端预制菜市场保持观望,普通消费者又该相信谁的品质承诺?这种集体性的信任崩塌,远比单一品牌的危机更值得警惕。
二、“预加工不算预制菜”: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
西贝的“预制菜话术”正在成为行业反面教材。贾国龙那句“预加工不算预制菜”的辩解,本质是用工业术语绑架消费认知。在消费者朴素的价值观里,判断是否预制菜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现做的。当你在商场连锁餐厅坐下,服务员端上的“现炒牛肉”吃起来和昨天微波炉加热的便当味道无二时,中央厨房的“预加工”说辞不过是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
这种认知错位在“国内外双标”争议中达到顶峰。有网友曝光西贝美国门店坚持现炒,国内却大量使用预制菜,这种区别对待像一根刺扎进消费者心里。同样的品牌Logo,同样的“闭着眼睛点都好吃”承诺,为何漂洋过海就换了一套标准?当餐饮企业把国内消费者当“预制菜试验田”,把海外市场当“品质秀场”时,伤害的不仅是品牌信誉,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西贝强调的“5%利润率”。消费者其实从不关心企业成本结构,他们只在意“每一分钱是否买到对等价值”。就像罗永浩晒出的湖南菜,370元买到的不仅是食材,更是厨师现炒的火候、锅铲碰撞的烟火气、以及“为这顿饭认真对待”的诚意。当餐饮品牌开始用成本解释品质妥协时,已经偏离了服务业的本质——消费者要的不是企业的生存报告,而是值得回味的用餐体验。
三、预制菜本身无罪:被滥用的标准化与被剥夺的选择权
这场争论最吊诡的地方在于:消费者从未全盘否定预制菜。超市冷柜里的宫保鸡丁、电商平台的佛跳墙预制菜,反而因其性价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好帮手。公众真正愤怒的,是“被欺骗的消费”——花现炒的钱,吃预制的菜;用“现做”的承诺,行“加热”之实。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引发众怒的核心。
罗永浩的“只测评不带货”承诺,意外击中了行业痛点。当他宣布要建立“预制菜红黑榜”时,实际上在做一件本该由行业协会或监管部门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大品牌集体缺席C端预制菜市场?为什么现有的预制菜测评标准模糊不清?这些问题背后,是行业自律的缺失和监管机制的滞后。当消费者只能依靠网红博主的味觉来辨别食品安全时,整个餐饮行业都该感到脸红。
值得深思的是“锅气经济学”的崛起。年轻消费者愿意为现炒支付溢价,本质是对工业化餐饮的反叛。在预制菜流水线取代厨师灶台的时代,“现炒”二字承载的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对匠心、对温度、对“食物本味”的情感寄托。就像那桌让老罗吃到翻白眼的湖南菜,热气腾腾的不仅是菜肴,更是餐饮本该有的温度。
四、破局之道:让“现炒”成为餐饮行业的尊严底线
这场预制菜之争正在倒逼行业变革。罗永浩的测评计划或许会揭开更多行业内幕,但真正的破局需要三方合力:
对餐饮企业而言,诚实比话术更重要。与其在“预制菜”定义上玩文字游戏,不如像那家湖南连锁餐厅一样,把“全现炒”明明白白写在菜单上。西贝如果真如承诺般“没有预制菜”,大可开放厨房直播,让消费者亲眼看到食材从切配到出锅的全过程——透明才是最好的公关。
对监管部门而言,标准制定刻不容缓。当“预制菜”的定义仍处于模糊地带,当“现炒”与否缺乏检测标准,消费者永远只能在商家的话术迷宫里打转。建立清晰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强制标注烹饪方式、设立“现炒认证”体系,才能让市场回归良性竞争。
对消费者而言,用脚投票就是最好的武器。当我们拒绝为挂羊头卖狗肉的预制菜买单,当370元的现炒菜套餐成为市场主流,餐饮企业自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策略。毕竟,资本可以操纵话术,但永远无法对抗消费者用钱包做出的选择。
在这场关乎餐饮未来的论战中,罗永浩的7道热菜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的傲慢与偏见。消费者真正渴望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反预制菜运动”,而是选择权与知情权:当我走进餐厅时,有权知道眼前这道菜是厨师刚刚掂勺爆炒,还是微波炉转了三分钟;当我支付高价时,有权获得食材、手艺与诚意的三重回报。
或许某天,当所有餐厅都能坦然标注“本菜品使用预制菜”,当“现炒”不再是稀缺品而是基本配置,我们才能真正享受餐饮业的进步。那时再回头看这场“贾罗之争”,会发现它不是两个男人的意气之争,而是一个时代对餐饮尊严的重新定义——毕竟,食物最珍贵的味道,永远是真诚。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