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徐汇区依托区域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游戏产业的“双高地”,吸引超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和70余家头部游戏企业在此兴业发展,科创企业集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高,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匹配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需求。徐汇区司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响应
近年来,徐汇区依托区域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游戏产业的“双高地”,吸引超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和70余家头部游戏企业在此兴业发展,科创企业集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高,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匹配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需求。徐汇区司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响应国家“数字法治·智慧司法”战略,紧紧围绕《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法治现代化新路径,着力寻求法律与科技的结合点,依托徐汇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推动法律科技与司法行政深度整合。
主要做法和成效
建平台,优系统
双擎驱动构筑智慧法律服务
徐汇区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便民、数智、集约”三大理念,于2023年整合原有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漕东支路81号漕河泾实业大厦建设集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医患纠纷和法律援助“四位一体”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公服中心”),总面积达2826.23平方米。
区司法局以法律科技为底座,研发出“友法速dá”智慧法律服务系统并在中心全面投入使用,通过该系统“一岛、一仓、一湾、一谷、一厅”的建设(数字岛、智慧仓、品法湾、直播谷、12348云客厅),为全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点位及社区“生活盒子”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客厅提供在线公共法律服务及协助,发挥法律科技的“乘数效应”,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全场景贯通的“中央厨房”。
汇资源,拓场景
协同驱动法律科技新基建
🔹 育强人才,赋能实践,构筑法治AI人才高地
深化“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建设,联合华东政法大学开设8期面向120余名律师和企业法务的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系列课程,共覆盖千余人次,邀请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境)内外学者、律师作为课程导师,引导学员制作面向出海企业的十大法律服务案例和系列法律问答指引,形成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人才培育实践体系。
🔹 梳理优势,排摸需求,挖掘互动潜力
系统梳理区域禀赋优势,主动对接区科委等相关部门,精准排摸区内具备法律科技研发潜力的企业,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实地走访律所,精准排摸区域律所智能化应用需求,梳理律师行业应用智能化产品类目。发布“AI+法律服务”供需清单(涵盖17项需求与17项解决方案),搭建技术供给侧与法律服务需求侧的对接桥梁,深入挖掘科技企业与应用需求的双向合作潜力。
🔹 整合技术,拓展合作,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将“AI+法律服务”纳入全区“人工智能+”工作体系,引入法天使、上海涵璞等科技企业成功落户西岸,与行业赛道领先企业新橙科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动百余家企业法务负责人开展“法总春天之约”沙龙,依托“律动西岸”培训品牌,举办系列“人工智能+”交流沙龙,积极对接模速空间、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区域人工智能重点集聚区,推动法律科技生态链资源整合。
🔹 创新服务,智联场景,科技赋能智能应用矩阵
举办法律科技论坛并被纳入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议程,联合模速空间、腾讯等科技公司和律所成立法律科技“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联盟。牵头开发“友法速dá”智慧法律服务系统、联合检查智能提醒、掌上公服、“三所联动”小程序以及智慧云调解系统、法治剧本杀app等AI法律智能项目。与法律科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集供本区律师免费使用AI工具集,至目前注册用户总数已超5000人,月活人数达6000人。
聚科技,筑联盟
跨界耦合释放普法乘数效应
🔹 借势网络大V,打造普法直播新阵地
深度整合新媒体资源,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直播谷”为前沿阵地,挂牌设立“陈小兜律师新媒体工作室”。聚焦劳动权益、婚姻家事、财产继承、知识产权、商事调解等热点定期开展普法直播,创新运用弹幕互动、短视频切片分发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显著提升普法覆盖面和即时响应能力,实现普法成效的流量转化,促进普法工作破层出圈。
🔹 联动公益力量,共塑红色法治文化IP
发挥“关键少数”引领作用,由局党委书记亲自策划并出镜,联合知名公益律师及法律大V,匠心打造“寻味红色足迹,遇见法治之美”系列沉浸式宣讲视频。深度挖掘本区域红色资源中的“法治基因”,携手上海戏剧学院、张乐平故居等跨界朋友,以影音科技推介我区红色法治文化。系列视频在7大头部流量平台及“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徐汇”等公众号同步宣推,累计播放量突破150万。
🔹 嫁接数字科技,构建沉浸式普法新生态
携手腾讯《元梦之星》(注册用户过亿)首创发布《法治观察四季计划》法治文化地图,共征集法治主题创意地图2.6万余张,吸引超千万玩家,点赞超340万。与米哈游合作拍摄律政推理类手游《未定事件簿》特色衍生节目,精准触达海量年轻群体。联合云知声、魔珐科技等优质AI企业,在虹梅司法所打造“AI数字人”,定位“三所联动”调解辅助员,促使“三所联动”机制效能倍增。
强生态,铸闭环
双轨锻造法律科技新范式
为进一步促进徐汇区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全面构建“AI+法律服务”创新发展生态,联合举办徐汇区“AI+法律服务”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合力锻造法律科技新范式。
🔹 深化协同创新,打造核心技术攻关高地
联动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共建“友法智乘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通过积极对接司法部法治大数据与智能装备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度融入全国司法行政科技创新体系。依托联合实验室研发应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咨询AI大模型,实现通用能力向法律专业领域的精准迁移,在法律服务线上咨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形成智能工单闭环,实现法律咨询的“秒级响应”与“精准解答”,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 融合智能科技,构建全域法律服务生态
依托“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成果,借助“MTCC徐汇协议”平台,创新推出“掌上公服”涉外法律服务“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助手30秒即可生成智能表单,数秒内锁定最优服务团队,一小时完成专业律师对接,并实现“6+2”时区覆盖,确保7*24小时全天候无休响应,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管用、实用、易用的一站式法治解决方案。
🔹 筑牢发展根基,构建企业成长与风险防控生态
启动“AI+法律服务”成长营暨科创前沿法治特训营计划,整合优化区内创新要素,以前沿科技企业高管、法务、合规负责人为核心服务对象,聘请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政法系统实务专家担任导师开展系列培训实践,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区域科创氛围浓度和产业转化高度。
经验启示
▶
群众需求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驱动
由大数据分析发现辖区群众对线上咨询、快速调解等服务持续增长的需求后,我局主动提出并推动建成集五大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区公服中心,实现调解立案、证据扫描、类案查询等15项服务“一站通办”。又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普法平台,使27个社区法律服务客厅的日均服务量提升300%,运用先进技术有效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可及性与效率,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法律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
精准排摸是深化法治实践的战略支点
通过精准排摸区域科技企业和法律服务企业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将区块链、AI数字人等前沿技术转化为“调解辅助员”“文书智脑”等20余项具体功能,同时通过统一采购降低使用门槛,推动5家律所数字化升级,实现法律科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的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拓展工作路径畅通渠道。
▶
跨界融合是创新普法工作的关键突破口
打破行业壁垒,通过与网络大V、科技巨头等联手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创新普法内容形态与传播方式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初步形成“跨界联合-科技赋能-内容创新-效能倍增”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法律专业性与互联网传播规律、数字技术与普法实践深度耦合,实现具有乘数效应的现代普法新生态。
▶
双向赋能是实现法律科技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秒级响应智能咨询系统的研发和Deepseek开源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球1小时响应”的涉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直接驱动服务模式升级和效能跃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又持续反哺“AI+法律服务”迭代优化和生态构建。这种良性循环机制不仅提升法律服务效率,更为构建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不息的内生动力。
接下来,徐汇区司法局将继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持续推动法律服务标准化、智能化发展,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让“科技+法律服务”的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为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为上海的法治建设贡献闪亮的“徐汇样本”。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