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认为“水果贸易”只是甜腻的经济小事,那你就太低估全球市场的温度感知能力了。2025年初,菲律宾果农含泪站在自家烂地的榴莲堆前,媒体镜头精准捕捉下他们眼中的无奈。5万吨香气扑鼻却无人问津的榴莲,如山般堆在棕褐色的土地上,慢慢腐烂、化作尘泥。
如果你认为“水果贸易”只是甜腻的经济小事,那你就太低估全球市场的温度感知能力了。2025年初,菲律宾果农含泪站在自家烂地的榴莲堆前,媒体镜头精准捕捉下他们眼中的无奈。5万吨香气扑鼻却无人问津的榴莲,如山般堆在棕褐色的土地上,慢慢腐烂、化作尘泥。
是谁关上了市场的大门?
菲律宾舆论怒指中国,“这是政治报复!”——但真相往往比情绪更复杂。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中国消费者为啥不愿买菲律宾榴莲?而菲律宾,真的还有资格责怪别人吗?
时间倒回2023年,那是菲律宾政府以为“甜蜜新时代”开启的高光时刻。
根据《中菲关于菲律宾鲜榴莲输华议定书》,菲律宾官方曾估计2023全年能对华出口榴莲5.4万吨,成为泰国、马来西亚之后中国榴莲供应的新生力军。然而,现实残酷——全年实际出口量仅3763吨,不足预期的7%。2024年更是惨不忍睹,不仅订单锐减,连原本谈好的采购量也被大幅缩减。
榴莲出口大国的梦,一下碎了。
菲律宾媒体一度将这归咎为“地缘政治紧张所导致的中国市场冷漠”,但这是全因“中方不满”吗?
当然不是。
如果菲律宾榴莲真的香气四溢、质优价廉,那即便在外交低谷期,市场仍会为它敞开怀抱——商业规律远比政客情绪更诚实。
我们来看看现实问题:
1. 运输链短板
菲律宾榴莲大多需“经泰国转运”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而这一“多一程”的路径,在物流时间和成本上直接劣势:榴莲是高度易腐水果,哪怕多耽误一天,口感与香气都会大打折扣。
2. 检疫不过关
据中国海关总署披露,截至2024年底,超过一半的菲律宾果园未通过病虫害监测认证,农残超标率高于东盟其他国家。许多榴莲到港即被退运或销毁,进口商自然不敢贸然下单。
3. 品质不稳定,市场接受度低
相较泰国的“金枕头”与马来西亚的“猫山王”,菲律宾榴莲虽主打“高甜绵密”,但产区气候不稳定、催熟技术落后,经常出现“一个批次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国内消费者口碑崩塌。
**一句话总结:**不是中国“不要”,而是菲律宾“不给力”。
与菲律宾的“喊冤”相比,马来西亚榴莲商则在2024-2025年春风得意。数据上,2024年马来西亚榴莲对华出口量已突破2万吨,同比增长42%。这个“后来居上”的市场冠军做对了三件事:
标准化+工业化:马来西亚大面积推行“果园标准化”与“90分钟采摘冷链”,从树到冷库不超过1.5小时,最大限度保持风味。“冷冻果肉”战略:冷冻榴莲果肉产品在中国电商平台畅销,规避运输瓶颈。“口感教育”营销: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推出“轻发酵款”,缩小与金枕头口味落差,用户复购率迅速上升。一句话:你要的,我都有。还“懂你”。
真正让中国消费者转身的不仅是果肉的“口感”,还有果断的“抗感”。
自2024年底以来,中菲围绕南海主权争议持续升温。菲律宾在美澳支持下不断进行“灰色挑衅”:海警舰船对峙、无视我国海警执法、甚至在国际地图平台鼓吹“西菲律宾海”概念。
4月14日,菲律宾军舰4次故意穿越中国海警船航道,危及海上安全。中国多次喊话驱离后,其政客竟“恶人先告状”,在国际上污蔑中方“危险操作”。
民意是最真实的市场晴雨表。
“不要买菲律宾榴莲”“别给挑衅国家送钱”——相关话题在2025年春节后登上微博热搜。“抵制菲律宾榴莲”成为消费者自发的选择。
有人可能会问:越南不也占了不少南海岛礁?为啥它的榴莲、火龙果、腰果、甚至电子产品还能热销中国?
答案很简单:低调务实,不作妖。
越南虽然在南海与中国也存在争议,但在2024年后一直保持“冷处理”策略,不盲从西方,不激化矛盾,更未在舆论上频繁碰瓷中国。这种“做生意归做生意,争议另谈”的思路,反而赢得中国市场的持续信任。
而菲律宾,却在政治上得罪大国,在经济上不接地气,在农产上不给诚意。结果显而易见。
5万吨榴莲烂在地里,埋葬的不只是一个水果产业的希望,更是菲律宾“赌错对象”“读错形势”的代价。
这个故事,给东南亚各国——乃至全球贸易伙伴都敲响了一个警钟:
中国市场,不是可以随意挑战的地缘棋盘;中国消费者,也不是任由舆论裹挟的待宰羔羊。
中国欢迎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分享发展红利,但有一个前提:
参考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农产品进口月度报告(2023-2025)
菲律宾农业部出口规划文件
新华网、人民网、CGTN关于中菲南海局势公开报道
天猫、京东电商平台榴莲类产品销售数据
菲律宾ABS-CBN、马来西亚The Star等国际媒体报道
来源:会爆的可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