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作者 朱海燕
这夜,我想德令哈了
向西,我到了长安
其实,远在甘肃、青海的外面
感觉距德令哈近了几步
梦里,它向我露出满月的脸庞
这一夜,难以抵制对它的思念
柏树山的四月,松柏扬起春风的手势
柔情似水的胳膊,搂住飘着白云的蓝天
巴音河灵动的波水,凉凉地飘向我
浸进灵感,翻寻生活,诗
像青麦拔节,咯噔咯噔作响
这夜,我想起海子的姐姐
她是怎样的漂亮?诗人想她,血流的急速
八千里外能听见火辢辢的激荡
我想责备贵如和泽群两位老哥
当初为何没把姐姐推荐给我
没有什么奢望,只求解读诗人苦恋的疯狂
这夜,诗性骑着想像的风力扑向德令哈
想看看,那轮没磨损的月亮
那一排排会吟诗的白杨
想看看,四面八方飞去的诗歌
能否找到住宿的房间
夜宿秦岭
夜宿秦岭,不感到丝毫陌生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我是龙的传人
大大小小的植物,有我的一份
大大小小的石头,属于百家姓,不归哪个人
在秦岭过夜,我躺在北方与南方的怀里
左边是韩愈,右边是王维
历史叽叽喳喳,跑过来与我叙旧
身下的这张床,被他们摇成千秋
这里的空气新鲜,被汉水与渭水浣洗
猛吸三口,洗去渗进目光里的所有污浊
又吸三口,洗净多年烧心的肠胃
再吸三口,我把它存起来
灌满暮年,离开这里后
我节省着消费
听说,那个叫嬴政的人
见秦岭的巍峨与伟岸,改姓为秦
他被高大围困,也在高大中坐牢
拎着开始,喊着“万岁”
活不过秦岭的一茎花草
我一介平民,今夜在龙脉上睡觉
不想洞穿欲望的窗口
当草当木,当一粒石头,与梦融为一体
在亘古江山上,做一夜主人
文字缘
文字结缘
离别、分叉,又有十年
今日,我们在秦岭相见
为这一见
心比秦岭长高了五尺
多好啊
山用青色染发
水以柔情洗颜
用唐朝的声音写诗
不征求李杜等先贤的意见
端杯喝酒
无畏老年设置的门坎
狂饮咖啡
不怕失眠。这是最好的机遇
蘸着王维的丹青
抹几笔春色
和当年一样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向蓝天覆盖的北方、南方
泼出一腔少年狂
我们没有老去
巍峨的秦岭,还一个四十年前掉丢的青春
与诗绝配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向日葵
来源:铁道兵文化